时间:2024-05-07
◇张英英(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蒿泊小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改革势在必行,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是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真正读懂教材。本文以青岛版小学科学为例,从五个维度来解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以期为广大科学教师提供参考。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依据课程标准多维度读懂教材。
教材,顾名思义就是“教和学的材料”,从所指范围大小来看,教材定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就科学教材来说,第一种是范围比较狭窄的定义,单指科学课本。第二种是范围较宽的定义,包括学校和家庭中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与科学有关的资源,包括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活动手册、科学书籍、实验材料以及各种多媒体资料等。总之,一切有利于人们学习的资源都可以称为教材。
教材为我们架起了联结“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的主要桥梁。目前来看,教师阅读和分析教材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标准”和“分析”泾渭分明,有意识但没有方法;二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对教学内容缺少整体把握;三是眼里只有“知识技能”,忽视探究能力的分析,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
课堂中如何组织教学,学生的思维如何得到发展,目标能否实现,这些都与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只有真正读懂教材,才能准确设计教学活动,明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让课堂更高效。
青岛版科学教材以实验为线索,从“问题—探究—拓展”三个方面形成教材系统,每课分为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三大模块。在此基础上突出三大特色:一是将探究技能显性化,每个年级要发展的探究能力的起点和内容是不同的,是依据学情制定的并且分布在对应的年级中;二是每个单元最后有评价,从主体、内容和方式上体现出评价的多样化;三是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多次出现与德育教育的有关内容,并增加“法治在线”栏目,从而使教材的内蕴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1.科学概念的发展进阶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包含了18个主要概念,仔细研读之后会发现这些概念也存在一个进阶学习的过程,梳理发现,从低年级到中年级再到高年级概念的进阶发展水平如下:科学事实阶段(认识事物的特点等);科学规律阶段(发现事物的用途、归类、形成前提、成因等);科学原理阶段(探索事物的构成、发展和相互关联等)。以概念“8.植物能适应环境,可制造和获取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为例,对应的学习内容为“8.1 植物具有获取和制造养分的结构”,对应的教学目标为1~2年级“说出植物需要水和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科学事实阶段);3~4年级“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科学规律阶段);5~6年级“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科学原理阶段)。
概念8对应的单元如下:
教材单元名称关键词概念水平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植物与环境”植物生长、阳光、水科学事实阶段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科学规律阶段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密切联系的生物界”光合作用科学原理阶段
我们一起来看关键词,“怎样种大蒜”“阳光和水是植物生长的条件”是二年级的主要学习内容,停留在事实层面,处于科学事实阶段;三年级是让学生发现植物身体各个部分的作用,处于科学规律阶段;到了五年级,学生不需要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但是要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处于科学原理阶段。虽然植物是每个单元都包含的学习内容,但明显概念的进阶要求不同,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2.探究能力的发展进阶
在青岛版教材中,1~5年级共出现了25种探究技能,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每个年级应达到的水平,按部就班,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提高自己的实验探究能力。以“观察”技能为例。
年级要求一年级运用基本感官、简单仪器观察物体的属性三年级由外到内等顺序观察五年级教学内容举例一上: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用耳朵辨别声音;用皮肤感知物体的冷热、干湿等;用鼻子闻气味,用舌头尝味道。一下:用看、闻等方法认识空气的颜色、气味等;用手摸石头,用放大镜看石头。三上:把凤仙花的茎横切或纵切,了解茎的内部;先看桃花的萼片和花瓣,解剖后再看桃花的雄蕊和雌蕊。五上:为了认识北斗七星一年内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连续观察。长期持续地观测
这是教材中探究技能板块已有的技能,考虑到了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差异,由低年级的看、听、摸、闻、尝、简单仪器,到中年级的按顺序观察,再到高年级的长期观察,层层构建,逐步提升,将“观察”技能融入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探究技能进行进阶训练。我们可以梳理其他各项技能层级,让学生的探究技能得到持续发展。如果有的探究技能教材中只出现了一次,我们仍然要对照教材进行梳理,明确它的进阶过程。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无论你任教的是几年级科学课,你都可以准确把握探究能力发展的水平,有效达到目标。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课程。”教师在解读教材的时候,要各个领域综合考虑,深度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纵向关联。以三上第六单元“水的三态变化”为例,本单元既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同时包含一部分“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内容。
从物质科学的视角看,在自然界中能看到其状态变化的物质只有水一种;从地球与宇宙科学的视角看,地球的组成物质之一就是水;而能量既属于小学科学也属于其他学科的内容,能量在物体之间的移动就会造成它们的三态变化。学生以后还要继续学习“热”和“能量”有关知识,本单元起到了一个知识铺垫的作用,尽力构建一个“能量表现形式—能量转化—能量守恒”的完整的概念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要同时分析、理解与本单元所有相关单元的内容,比如空气单元、电磁铁单元和土壤单元等。
青岛版教材每一个单元基本都是三至四课,多则五课。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弄明白教学内容之间的横向关联,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设计课时教学活动,达到精准教学的目标。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冷与热”为例。本单元对应的科学概念为: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6.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共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发现本单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知识和思维双重进阶的路线,从物体的特点到本质原理,再到应用拓展,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保证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深入心底,学以致用。
有时单元的原有安排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经验和学情重新调整,但是要有理有据,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如四下第六单元“水循环”,我把《雾和云》《露和霜》两课进行了调换,原因有两点:一是雾和云的成因是水蒸气遇冷形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而在《水蒸气凝结》一课,学生已经知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但是不知道还可以变成小冰晶,而在《露和霜》一课中,通过实验可直观地观察到水蒸气变成小冰晶。二是水循环的起点是从低空开始的,露和霜就是在低空形成,为了更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学习顺序进行了调整。
在讲解课时教学内容时,要进一步细化,关键是要把握每个领域的认知思维规律,比如“生活现象—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规律—科学原理”是物质科学领域的认识逻辑。
以一年级上册第4 课《把它们放到水里》为例,全课安排了三个环节,按照物质科学的认识逻辑,我们梳理一下学生的认知过程:“科学事实”阶段包括把沙子等各种物质放入水中观察,并描述出现象;“科学概念”阶段包括通过交流学习,学生在观察后能用“溶解”的定义描述出现像;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有些物质能够溶解于水,而有些物质不能”,属于“科学规律”阶段。依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对溶解的认识仅限于此。按照认知逻辑,这节课缺少什么? 缺少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中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弥补教材内容的瑕疵。
总之,读懂教材除了遵照以上五个原则外,更需要具备全局意识,在尊重原教材的基础上,敢于重新处理教材,让学生充分掌握科学概念及其应用,达到理解科学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规范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