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4-05-07

◇梁 红(山东:平度市李园街道西关小学)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小学科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学科,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与高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展开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引入多样化的科学教学活动,积极扩展生活化教学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科学教育的内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应将小学生的个人生活与科学有机结合,不断延伸科学知识教学范围,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现象。此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生活化教学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当前,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能力以及科学意识是教师的重要责任。我们要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相对其他学科,科学课程出现在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时间并不长。正因为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持有传统的教学观念,绝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忽视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体系,部分教师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师、家长对科学教学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认识,而且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性不够强,大多是兼职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的训练,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这些因素,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下降,学习的兴趣降低,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二、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通过生活化教学,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进一步加深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促使学生真正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视频、图片等形式,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与动手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然,懂得享受生命的意义,运用师生互动等方式,能进一步达到教人育人的目的。

(三)改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加深对科学内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固定,严重脱离了生活现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缺乏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而生活化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他们易于接受的有趣知识,可以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兴趣,进而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提高教学质量。

三、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就地取材,将科学探究变得生活化

科学离不开探究,在进行探究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材料的应用。小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对相应的材料要进行说明。教师应积极备课,运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材料进行教学。如,小学生经常会见到可乐瓶、易拉罐、废纸盒等这样的废弃物,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材料,进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进行光的反射教学时,要让每个学生实验镜子的反射光线和用手电筒照射物体,体验光的反射;在学习热辐射时,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小太阳电暖器的发热。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究,掌握科学内容,能让学生充满科学思维,对整个世界产生全新的认识。

此外,教师应合理布置课外作业,比如,让学生从事喂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慢慢去观察生活,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用生活中的事物展开科学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拓展教学形式,避免将学生限制在教室和实验室中,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想象、探究,保证科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开放的选择机会。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整合教学资源,坚持就地取材,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实践。在生活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借助网络平台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积极主动地将学生引入科学学习过程,要设计出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科学课堂。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生活化的研究对象的选择,选择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科学知识产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园中的植物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对校园中的植物进行观察,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活动。教师要做好课堂导入设计,在导入过程中要坚持生活化,从生活化角度出发,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减轻学习的压力。还可以用阳光下的影子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阳光下观察自己的影子,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进一步理解影子所发生的变化。这些活动,能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在利用乌鸦喝水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说出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故事导入的情境,为学生讲述科学内容;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展示,比如,树叶漂浮在水面上,石子为什么会沉入水中。如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

(三)更新生活化教学观念

为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质量,我们要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将生活化教学落到实处。教师要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拓展教学内容。要借助教研活动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在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入多元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质量水平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态度目标、知识目标、探究目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丰富评价体系。要改变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方式,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评价。在布置作业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设计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思考,明确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在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时,要不断反思,通过实践发现所存在的问题。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活动进行查漏补缺,及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情境设计进行导入,明确导入方式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化研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方案,从而进一步提升生活化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这门学科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情境创设的优势,将生活化教学与情境教学法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掌握科学的本质。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探究机会。教师要对日常生活的现象进一步展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思维。以种子变成了幼苗为例,在进行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动态转化,这样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生命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这彰显了小学科学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科学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将生活中的科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培养合格接班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