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堂教学生活化分析

时间:2024-05-07

◇李新民

小学生逻辑思维还不完善,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形象化阶段,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将课本内容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落实生活化教学手段,以此激活小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吸收、理解、消化知识。本文就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为内容,进行几点讨论分析。

小学是奠定小学优秀品德的重要阶段,也是小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生活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外延,培养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尊重学生,突出主体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扮演一个辅导者的角色,帮助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首先,应该转变教师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和学生建立“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而应该积极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融入学生群体,和学生做朋友。其次,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如在《我在长大》一课中,就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各个年龄段的相片带入校园,并在班级展示。其次,请学生自我讲述成长历程,说出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事情。然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举出自己正在长大的例子,通过举出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我在长大”这一观念的感知。最后,可通过提问“谁是我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人”,来引导学生走入“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帮助”这一话题,并在最后总结“感恩父母”这一课程的思想。这种模式下,学生能最直观地感受到教学核心,在实践互动过程中,一步一步诱导学生走向教学的最终点,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再现生活,学习道德

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推出,目的是让学生拥有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不是一味地讲解书本知识,使学习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而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并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要求。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教师要总结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将其很好地与课本知识相融合,最终形成一种可以表达书本知识和语言符号的内容。

针对课堂教学,应当采取的做法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经验。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从实际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经验。

比如:教师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了解各类人物在实际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并在这种“生活环境”当中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积累学习经验。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引导,并要求学生干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全体学生也应与教师进行友好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教师给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及时的帮助。

三、依托课本,联系生活

课本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根本,生活化教学的开展,要以课本为依托,合理地联系生活。教师根据课本内容与教学大纲要求,搜集生活中的相关素材,将这些素材运用到课堂教学或者生活主题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小学生美好的情感、积极的心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比如:《家人的爱》这节课教学时,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搜集与学生家人有关的照片,然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难忘故事,并邀请一些家长进行配合,参与提高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首先,让孩子和家长进行角色互换,即“家长是孩子,孩子是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快问快答,不难发现,家长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更容易回答,反之则不然,所以得知,家长对孩子有更多的了解,知识储备也更为丰富,这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地方。其次,家长可以以照片为基础,讲述与照片相关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在他成长过程中,家长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要尊敬父母、尊敬师长、谦虚有礼,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并感受来自家庭中的爱,同时以此为活动的总结,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关注心理,引导学生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生理都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认知观与正确的价值观,在遭遇困难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本身就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更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心理,或者思想问题。为了能够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思维,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教学。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教学“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时,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曾经遭遇哪些困惑或者烦恼,将其写在小卡片上,然后全部收集起来打乱,分到每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怎样让自己走出低落的情绪?。通过这样的生活化设计,培养小学生积极面对困难的心态,以及排泄负面情绪的方法,使其能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健康心理素质、正确社会认知的重要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借助生活化教学手段,凸显学科优势和特点,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整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其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