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注重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时间:2024-05-07

◇顾金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也为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展示了应有途径。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也说:“教学若要成功,需以情感为纽带。”可以这样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充分受到情感的滋润和熏陶,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感动自身,激发情感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谁

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蕴含真情的课文,教师只有真正走进文本,体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让自己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才能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自身都没有被感动过,没有激情,课堂上又如何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去体验真情实感呢?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除了源于教材本身,还需要一个善于激发情感的老师。

课堂上,老师把自身对于课文情感的体会,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用合适的语言、神情、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用以燃起孩子的激情。苏教版四下的《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篇情感极其真挚的文章,初读这篇文章,就让我有一种感动,心中对于自己母亲的那份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感激之情与文章的字字句句产生了共鸣。我被感动了,但如何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也能被感动,借此机会进行一次很好的亲情教育呢?这是我课前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对于这类情感性文章,还是要“煽情”,要营造一个浓浓的亲情氛围,让课文中的情和生活中对于母亲的真情交融在一起,才能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课堂上,我心中怀着对自己母亲的那份感恩,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音乐等多种手段创设了这样一个氛围。课堂环节很简单,朗读,体会,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可就是由于自己百分百的投入,这节课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学生动情的朗读中,从他们微微湿润的眼角中,我读到了什么叫感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着力去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并用心体会这种美好的情感,然后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营造这种“情意浓浓”的氛围。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眼神,往往都可能成为“点燃”学生情感的导火索。

二、创设情境,体验真情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写人,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上,老师要把自己在研读教材时体悟到的情感融入教学,并适当地用多种途径去创设情境,让真情触动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体验真情。

1.范读课文,再现情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准确生动的范读,可以将课文的情味传递给学生。在许多特级教师的课堂上都能听到声情并茂的范读,这绝不是作秀,范读可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它还可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提高欣赏的水平。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情感的再现。

2.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生活是文章的源泉,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可以沟通教材的生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豁达”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3.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教学中,适时地用音乐进行渲染,使之和文字相结合,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学《赠汪伦》时,先用语言描述情境:“在长江边、植满垂柳的码头。一场骤雨刚过,树梢上的鸟鸣声如啼如泣。在长亭送别的人慢慢饮酒,细细地话别,一直到傍晚,雨也停了,舟人催促,是起程的时候了。一幅多么缠绵的送别图呀……”接着,老师播放歌曲《送别》,在悠扬悦耳、凄迷动情的旋律中,学生眼看课文和注释,很自然地进入诗中描绘的境界。

4.角色表演,体会情境。语文课堂上,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体会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即兴表演,更加能够让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改编课本剧,全方位走进文本。在学习课文《九色鹿》时,课堂上我就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了人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角色朗读和表演,课后又尝试改编了课本剧,进行表演。同学们学习热情高涨,自发成立了剧组,改编剧本,选拔小演员,准备道具,表演精彩而投入,充分表现出了九色鹿的善良机智和调达的见利忘义、恩将仇报。

三、抓住契机,表达情感

在文本语言和教师所创设情境的共同激发下,学生或被课文中人物的感情所感染,或被课文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所沉醉。此刻,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表达情感的良好契机,让学生将文章之情和自身之情结合起来,“一吐为快”。

1.朗读。朗读是学生体验课文情感、实现情感内化的有效方法之一。语文是祖国语言文字的有声的艺术,而不是静寂的字符。采用不同形式进行朗读,使学生的认识在不断的朗读中变化发展,他们的情感也随认识一同发展,并通过面部表情、神态、动作、语言等自然表现出来。感情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启迪,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不可言传的情感则在诵读中溢满心田。

2.读写同步结合。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抒发、升华情感。学习了课文《月光启蒙》后,我让学生以“当作者回到故乡,看到正坐在藤椅上的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时,会怎么做,怎么说?”为题,想象母子相见的动人场面,并写下来。学生联系课文中母亲对作者童年的启蒙教育,表达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愧疚之情,很多同学写得情真意切,不仅是替作者表达情感,更表达了对自己母亲的感恩之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会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得到情感的共鸣和熏陶,逐步提高审美的情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