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眼界无穷世界宽

时间:2024-05-07

一考生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人打开门窗,敞开胸怀,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道路上。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承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独,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看似积极进取其实都是为了自己,所以它们也只能哀叹春之远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把全部精神都用于酝酿:每一朵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三秋桂子”?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对秋之真谛深有体味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成就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牖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人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两者间的关系:所受者小,则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满足于一束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庄子笔下望洋兴叹的河伯,用大钩巨缁、蹲乎会稽、投竿东海钓鱼的任公子,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还有“抟扶摇而上”的大鹏……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眼界与格局。哲人的话言犹在耳,社会上却早已满是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

君不见,“秀”成了“规定动作”: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爱人;秀仁善,秀孝顺!到底是要彰显对方,还是虚荣地表现自己?

君不闻,“保护自己”成了“必修課”:不与陌生人说话是保护自己的法宝,思想和内心是不被阳光触碰的堡垒,“世界那么大”的美好敌不过“社会充满陷阱”的恫吓!到底是阴霾太多,还是我们太自我封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苏轼?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

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

●高分点评

该考生从全国卷II高考作文题提供的六句名言中,选取李清照、魏源的两句名言提炼出“眼界无穷世界宽”这一立意,审题准确,立意高远。作文开头阐释李清照、魏源的两句名言的含义,借此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设置两个分论点: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考生在论证这两个分论点时,选取了大量的古诗文名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课本素材,通过转化角度以及排比手法的运用,将这些材料用于分析论证,不仅条分缕析,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而且使作文层层蓄势,议论严谨。作文中的古诗文名句如“三秋桂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等,均运用得恰到好处,显示出该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学开)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