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行李箱里的爱
“600个土鸡蛋、300个土鸭蛋、50斤大米、一桶自己榨的花生油……”“冰箱里摆满的手工面食,行李箱中塞得严严实实的土特产……”这两天网络上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晒出自己的行李箱,看看爸爸妈妈都给自己的行李箱里装了啥,同时也让两代人的爱与牵挂再度成了熱门话题。
单纯以经济的眼光来看,父母的这些做法并不总是“划算”。有报道说,春节后的这几天,行李超重成了民航旅客一大特色,几乎每天都有旅客因携带家乡食物在检查时耽误时间,甚至还有一位乘客改签了机票,把禁止托运又舍不得丢弃的四大桶自家酿造米酒送回家然后再出发。
1.爱需要沟通
“塞满行李箱的爱”不应该止于感动。透过这种“沉甸甸”的爱和牵挂,人们应该尝试读懂不同时代的观念差异,从而找到融合之道。比如沟通,儿女在外面吃得饱与不饱、嫁娶好与不好,更多地需要沟通来消除观念上的距离,化解那些不必要的担心。再比如陪伴,当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时,也应该反思自己对父母的爱。有人说,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塞进儿女的行李箱。那么,为什么不能超越行李箱呢?也许,如果父母来到我们身边,抑或我们常回家看看,让家乡的味道常在身边,就不需要他们再包那些似乎一年都吃不完的水饺,或准备那个超重的行李箱了。
——子长《南方日报》2017年2月7日
2.爱需要呵护
儿行千里母担忧。一个个“风尘仆仆”的行李箱已经变成了家乡的美食秀,图片的背后都是不舍和伤感,字里行间写满了温暖与感动。其实,很多家乡风味在外地也能“唾手可得”。但是,沉甸甸的行李箱里饱含着家人的深情,这是父母一种“执拗”的爱,可能内心深处还有对孩子的担忧,还有他们对漂泊在外的孩子的一种心疼。
当然,沉甸甸的行李箱,也是一种提醒。在当今社会,要求“父母在,不远游”根本不现实,但“游必有方”应该是每一个游子的“基本素质”。比如假期过后,很多年轻人会感染“节后综合征”,其实,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也有“分离综合征”。他们因为孩子离开而焦虑、苦闷甚至抑郁,需要子女们用更多关心、安慰予以疏解。
——夏振彬《广州日报》2017年2月6日
网络“抹平”了你和父母与
世界的距离
记得曾经有个听上去颇令人心酸的网络段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在玩手机。这个段子被用于批评那些沉溺于网络交流而与父母长辈缺乏沟通的年轻人。然而这两年回家过春节,我发现情形完全颠倒了过来——我急切地想与父母说说话,而他们总是心不在焉地低头摆弄手机:微信抢红包、看热门视频、玩游戏。以至于有一次我不得不佯装愤怒地对他们喊:你们能不能跟我说说话!
说是“佯怒”,原因在于我并不真的认为父母“沉迷”于手机是一件糟糕的事。恰恰相反,我为他们的生活真正融入了世界上主导性的技术环境而由衷地高兴。互联网让他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虚拟社区,也让他们拥有了和更年轻、更主流的当代社会对话的资本。
我们虽然与父母仍有着不同的观点,但至少我们在探讨同一个世界里的问题;我们虽然始终以居高临下的目光俯视着还没长大的孩子们,却也心中明白他们的未来远非我们可以预测和度量。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谈到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协定的交合最终“抹平”了世界的观点,在如今的中国正在变成确凿无疑的事实:抹平的动作,从消除代际之间的认知差距开始。
——常江《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7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