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打破精神困境

时间:2024-05-07

李新雨

我们是怎样的一代高中生呢?

我们伴随着消费时代与互联网的纵深发展成长,也如同所有肤浅而廉价的快餐一般步入即食作废的轨道,而这是一条将所有人复制成同一流水线产品的轨道、一条缺失意见与思考的轨道、一条轻易被改造的轨道。

我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这样的同龄人:学校、街道、商场和每一趟地铁,我们在上学日穿统一的校服,梳差不多的发式,满口明星八卦、日常作业和生活琐事。我可以看到“我们”、感受到“我们”的存在,却似乎永远听不到“我们”确切的声音。于是我惊觉,我们是失声的一代:我们在社交网络上说了很多话,却没有一句切中要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嘟囔着一些牢骚,但那远不足以成为一种意见。

我们被贴在脑门上的标签有很多,其中“垮掉的一代”也许是一个广有共鸣的高频词,对此我表示理解,但不认同。

每一代人其实都有着正能量、积極的一面,所有负面评价都会逐渐随着一代人年龄与心智的成长而逐步消解,这是因为出于某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危机感,上一代对下一代的评价总是带着成见而无法做到公正看待,这大概算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固有循环了。所谓“正名”其实是一个假命题,最终被评价的下一代都会成为评价的上一代。

如果真要给我们这代人贴一个更为准确的标签,我认为是“空洞的一代”。

我们是贫乏的。比如说,我们喜欢的偶像总是轻浮的、功利的:徒有光鲜外表的小鲜肉、“P”出美丽人生的网红,这是审美的贫乏;我们看的书总是肤浅的、快餐式的:郭敬明的“小时代”三部曲、纯粹只能视作段子合集的劣质鸡汤,这是认识的贫乏;还比如说,我们做的事情总是可笑的、无用的:埋头学习终成高分低能、耻于劳动却安之若素,这是价值观的贫乏。

我不知道人的三观从何时开始形成,但我认为高中一定是一次巨大的颠覆与重塑。高速发展的新媒体与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教育总在进步,社会总在想方设法地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此时,贫乏的我们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得以叩响广阔世界的大门,当我们学习到更多、接触到更多、认识到更多,空洞感也就席卷而来了。

面对这种空洞,我们并没有坐以待毙。

高二时我与几个同学萌发了一些有趣的想法,并最终策划出版了一本独立杂志,在学校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师和同学们似乎都非常惊异于我们将构想化为实践的行动力,但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做出这样尝试的年轻团体,走在我们前面的人还有很多。

成都二中的文学杂志,深圳中学的TED演讲大会……如此种种,归根结底是同一群体性形象的展露与宣告,这些或以文学或以音乐或以讲演为载体,传达自己所渴望分享甚至所自主创作之物,主动尝试着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许还不够响亮,但足以引起一些共鸣与关注。这虽只是一小撮人,但我在这些人身上看到了一种可贵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我们”的想法也许不够成熟与专业,但“我们”想要说出来,想要发出声音,想要和这个世界平等且友好地交流。

打破沉默,往往就是觉醒的第一步。

【作者系四川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2017届(12)班学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