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准确把握叙事类材料内容及寓意

时间:2024-05-07

邹志华

翻看近五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我们可以发现,这五年的作文题都以材料作文题的形式出现,都是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后,根据要求作文。题目要求中均有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等类似表述。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在读懂“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立意写作,那么读懂“材料内容及含意”就非常重要了。尤其是2015年开始使用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所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是在原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任务型写作旨在考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

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图形材料,材料的主要表达方式都是记叙,此类材料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叙事类材料。如何快速读懂叙事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并在此基础上精准立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弄清对象

弄清对象是指弄清楚材料中有几个叙述对象,进而弄清楚主要叙述对象是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有时容易出错。比如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题的漫画材料中看似叙述对象只是两位学生,其实从孩子脸上的唇印和掌印来看,材料的主角其实是隐藏在漫画后面的家长(或教育者)。如何判断主要叙述对象呢?如果在梳理材料对象的时候想想“材料重点叙述的对象是谁”“材料用了比较多的文字叙述的对象是哪个或哪几个”等问题,就不难判断了。

二、明晰事件

明晰事件就是明晰事件的来龙去脉,即事件的原因(背景)、经过、结果、影响等。明晰事件首先要概述事件,比如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题中材料核心事件是父亲违法、女儿举报、媒体报道。材料中女儿举报父亲是在“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的情况下,举报的方式是“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

三、读懂褒贬

一般来说,材料在叙述的过程中,或显或隐流露了对叙述对象(尤其是主要叙述对象)的褒贬的感情倾向,因此在弄清对象、明晰事件的基础上仔细审读材料,明确材料对叙述对象(尤其是主要叙述对象)的褒贬的感情倾向。当然这步工作也可以和前两步工作同时进行。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题干告诉考生图形为漫画,而漫画的主要特点就是针砭时弊,具有讽刺批判的意味,批判谁呢?显然不是受到因分数的高低变化而受到奖惩的孩子,而是把分数当成绝对标准而对孩子实施奖惩的家长(教育者)。如果考生为追求新意背离材料的贬斥倾向而肯定把分数当成绝對标准而对孩子实施奖惩的家长(教育者)的话那就不妥了。而2015、201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题中的材料中“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和“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的表述可见材料对“此事”“这种做法”褒贬不定,这就意味着写作时可褒可贬。

四、精准提炼

可以从材料的主要叙述对象入手,划定涉及话题范围;进而通过找到原因,抓住关键,明确褒贬的途径精准地提炼文章的立意。如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材料的内容涉及教育领域,因此无论怎么解读漫画的寓意,都必须在教育领域里谈问题,说看法,抛开教育这个范畴是不行的。进一步思考,材料反映了教育中的那些问题?可以明确材料反映了“唯分数论”、教育目标功利短视、教育评价单一、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重智轻德等现状。而漫画的功用是针砭时弊,因此文章可以从批判上述教育现象的角度立意。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作文材料,父亲老陈违法,女儿举报,这涉及了亲情和法律的话题,女儿小陈为什么举报父亲,因为父亲“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因此从褒扬小陈的做法的角度出发,可以提炼立意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亲情也要让步”“举报父亲,看似无情却有情”等;从贬斥小陈的做法的角度出发,可以提炼立意为“孝敬诚可贵,举报不得法”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