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考记叙文增分策略

时间:2024-05-07

姜有荣

记叙文通用的写作路径是:以记人叙事来表现主旨。为此,从实战性出发,在高考作文中考生可以实施如下三条增分策略。

一、立意要有一点深度

高考记叙文佳作恰似一枚橄榄,它在立意上的最大特质是“有嚼头”——越细细咀嚼,越百味俱生。为此,广大考生在记叙文立意时一定要融入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生活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只有融得愈深,入得愈透,方能愈入味,愈耐嚼。

那么,“深度”从何而来呢?从思索而来。沈从文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其路径有二:一是自己的思索——直接经验。王蒙在《青春万岁·序诗》中说:“眼泪,欢笑,深思,全是第一次。”高中生可以也应该在人生的种种历练后进行深思,只有经过一次次深思之后积淀起来的生活方为人生的阅历,否则只能称之为经历。如果阅历不深,何来立意之深?二是他人的思索——间接经验。它既包括身边同学的思索,也包括名家大师的思索;前者给人以滋补,后者给人以启迪。那么,怎样才能将他人的思索吸纳进自己的作文呢?得靠自己的“阅历之胃”。自己的阅历愈深,愈能消化、吸收他人的思索;而吸收他人的思索愈多,自己的“胃”功能则愈强。

如佳作《无声的广场舞》写的是学校对面小区大妈,她们跳广场舞的音乐常常打断“我”的做题思路,但有一天音乐却突然停了,为了解开谜团,下晚自习后“我”去了小区的广场——

猛抬头,我发现每个大妈耳朵上都戴上了一个黑乎乎的东西。一套广场舞结束,一位热心的大妈笑眯眯地向我走来:“放学了,怎么还不回家呀?你以后不用再担心我们打扰你学习啦,跳舞虽然锻炼身体,但我们也不能打扰到别人啊!你看,我现在都用蓝牙来放音乐统一节奏啦!”说着还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她又跟我闲聊了几句,便回到队伍中继续跳舞了。

我忽然想起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讲的是重庆12位广场舞大妈为了上春晚,集体去整容。我在心底不禁默默地将这12位大妈与小区大妈进行着比较:整容的大媽只美在一张脸上,而小区的大妈却美到了一份情怀上。我想,如果让我从这两支队伍中选一支上春晚,我一定选小区的大妈!

戴着蓝牙的大妈们在皎洁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我觉得这是我所见过的跳得最美的广场舞。

对时下流行的广场舞,考生没有做一个宣泄“戾气”的愤青,而是将立意向深处作了开掘——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人,为此,既要想着“利己”,也要想着“利他”。“利己”是人的天性,而“利他”则是人性的光辉。为了凸显立意的深度,考生以小区大妈的“有声之舞”来烘托“无声之舞”,以整容大妈的“形”之美来烘托小区大妈的“心”之美。两层给力的烘托,不仅让小区大妈的“利他”情怀在人性的高峰上熠熠生辉,而且也给读者以深刻的人生启迪——要想与人和谐相处,即使不能做到既“利己”又“利人”,也必须守住“利己”而不“损人”这条底线。

二、叙事要有一份匠心

一篇800多字的记叙文不是一部电影,更不是一部连续剧,充其量是一个小品。因此,考生在叙事时必须匠心独运,精心设计,使之尺水兴澜。那么,“匠心”如何来“独运”呢?一个基本原则是“速效”——迅速释放出动情点,抓住阅卷者的眼球,揪住阅卷者的心。综观近年来的高考佳作,如下四法备受高考骄子青睐:

1.横向剪辑法。跳出刻板而平淡的日常生活,从流过泪的感人瞬间、经受过的人生历练、深味过的生活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写式“镜头”,加以横向的剪辑,从而体现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化平淡为神奇。

2.纵向连缀法。跳出“流水账”的窠臼,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珍珠”——典型事件,使文章丰厚的内涵逐层拓展开,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

3.设计悬念法。电影“悬念大师”希区柯克对“悬念”有一句经典的诠释:“我在影片中放置的定时炸弹,它一刻不爆炸,观众的心就一刻放不下来。”在记叙文中设计悬念,可使阅卷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收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构思效果。

4.情节突变法。在叙事的过程中,跳出“起因——经过——结果”的常规模式,别出心裁地设计出出人意料的突变式情节,使文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激发起阅卷者“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阅读快感。

如佳作《在,我一直都在》在构思上就充分显现了横向剪辑法的独特魅力。考生机智地抓拍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天的三个特写镜头:第一个镜头捕捉的是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方阵,着眼于“哀悼”与“缅怀”;第二个镜头捕捉的是卖烛牟利的大妈,着眼于“忘却”与“漠然”;第三个镜头捕捉的是“己冷,更感亡灵冷”的老乞丐,着眼于“铭记”与“追思”。

三、描写要有一些细节

高三学生整天生活于“三点一线”之中,日子过得“波澜不惊”,要想“有点不同”都难,更不要说“时有惊奇”了。由于生活素材库中更多的是“青菜”“萝卜”,考生在作文中熬出的自然也是一锅锅清汤寡水的“青菜萝卜汤”。那么,怎样才能让这“大路菜”有“味儿”呢?最奏效的办法是在这“大路菜”中放一点“生活的味精”——生动的、感人的细节描写。它虽然剂量很小——只需一小汤匙,但是作用巨大——顿使满锅生鲜。

细节的捕捉要靠一双“慧眼”,运用则须靠一颗“慧心”。如果将细节用好用足,用得恰到好处,则可以起到如下三个作用:

1.塑造形象。在记叙文的写作中,人物的“骨架”是用情节来搭建的,而“血肉”则是用细节来生成的。

2.推动情节。在侦探片中,案件的突破口往往是刑侦人员在案发现场搜寻到的蛛丝马迹。细节决定成败,因为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看法等,因而也影响着情节发展的方向、速度、节奏。

3.深化主旨。记叙文主旨的深化以“无痕”为上,以“生硬”为下,而最妙的一招莫过于细节描写了。因为它“观”之,不显山,不露水;而“思”之,却又蕴含万千不尽之意。这一招是写作中的“太极”,在深化主旨上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

如佳作《悄无声息的门》写了“我”家老房子里一扇老旧的木门,轻轻一推,它就会发出“嘎吱嘎吱”刺耳的声音。但劳作到很晚才回家的母亲关这扇门时却悄无声息。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秘,“我”在星期天多睡了一会儿,以便晚上一窥究竟。

晚上,我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母亲回来。就在我眼皮有些要打架的时候,响起了钥匙转动的声音,我赶紧打起精神,微眯起眼睛,凝视着开着的房门,只见母亲轻手轻脚地走进我的房间,一手紧握着门柄,一手好像在轻轻托着门板,缓缓地转动着门,又缓缓地退出房间,其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因为母亲背着光,我无法看清母亲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母亲的目光正凝视着我。当地上的光柱变成光线,房间变得一片漆黑后,我才回过神。回想刚才那一幕,我好像看见母亲没有穿拖鞋!

本文可谓“一细(节)定音”,这个细节就是“关门”。为什么母亲能把一扇老旧的木门关得悄无声息,而“我”却怎么也不能呢?那是因为“我”是用“手”在关,而母亲是用“心”在关。这颗心融注着“爱”,渗滴着“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