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写作备考
写作指导
“文句有表现力”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现为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同时在表达上富有特色。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考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下面笔者就从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语言的角度来作一探讨。
一、记叙性语言
记叙性语言如果想要具有表现力,就要紧紧围绕人物形象或事件展开。而塑造形象或讲述故事又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的,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来表达情感或认知的。细节包括人的动作、语言、心理、环境等诸多方面。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仔细捕捉,谨慎用词,就可以将人物的形象或故事的主旨鲜明地展现出来。
1.动作细节。如:“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却在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在这个关于父亲的特写镜头中,父亲的眼神、手好像定格在了那一瞬间。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关心儿子、与儿子依依不舍的父亲形象。
2.心理细节。如:“献之心中的火苗在上蹿,他不能忍受父亲的沉默。他整日呆在书房里,附近的水池早已成了墨缸,光是用坏了的笔就堆有三尺高。”“火苗在上蹿”“不能忍受”非常鲜明地刻画了王献之决心练字时的心理。
二、议论性语言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时,为了突出强调,我们必须选用一些合适的词语,或者是选择一些特殊的表达技巧。
1.形容词、副词的选用。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对于形容词、副词的选用一般不使用诸如“可能”“大概”“也许”“左右”等不确定的词,而多使用“坚决”“更”“甚至”“我认为”等词语。因为那些模糊的词语在表述观点或态度时,缺少一种自信,自然会削弱论述的力度。例如:“也许传递一个口信,传递一封邮件,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传递一种精神,尤其是人类文明中最为珍贵的精神,却常常需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薪柴。”该句中的一个“尤其”突出地强调了以下是自己的认识,使句子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恰当地选用书面语和口语。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态度的时候,最好选用书面语,因为书面语往往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从而也增强了说服力。例如:“无声的经典,它不靠浮华的表面吸引眼球,而是用潜在的魅力打动人心……人们争抢着去买、去读,紧紧跟随着潮流的脚步。然而在这片虚华的背后呢?却是掩饰不住的空洞和空泛。”这些句子中,“潜在的魅力”“虚华”“掩饰”“空洞”“空泛”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书卷气。而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则可以使用口语来增强语言的活泼感。
3.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技巧。在议论的过程中,如果能巧妙地使用一种或几种表达技巧,会使语言表达鲜明,独具特色。比如通过对比,可以把作者的观点、情感,或者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如:“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你曙光就在前头。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在大海深处。”本句运用对比手法,将持有不同人生态度的人进行对比,立场鲜明,感情强烈。
三、抒情性语言
人的情感有激越和舒缓之分,人的语言也有激昂与委婉之别。为了突出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语气的角度选择句式。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如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时,肯定句、反问句或双重否定句的语气较强。如:“老一辈革命家时时刻刻都在关心青年人的成长。”(肯定句)“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不在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双重否定句)很明显第二句比第一句的语气要强烈得多,表达的效果也要好得多。
2.整句与散句配合使用。整句形式整齊,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而鲜明的印象。例如:“可曾见过悬崖上跃起的雏鹰?在风雨中,它为何敢奋力向前冲?那是因为在它的身后有母亲的叮嘱和鼓舞。可曾见过春日里生出的新笋?在阳光下,它为何能日高盈尺?那是因为在它身下有经年的老根为它吸收营养。我们也正在长大。”这两个句式对称的句子,不仅形象地叙述了自然界中的两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它们两相映衬,为提出“我们也正在长大”这个观点,抒发自己的豪情,营造了一种气势浩大的氛围。
【康保民/供稿】
例文展示
享文化之繁华
山东一考生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河流:与苏轼探讨人生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之水的感伤……在这满溢墨香的河中,我们尽览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如那翻滚激荡的黄河,从一开始便根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我们的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美轮美奂的华夏建筑……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的墨香之中。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弥漫在阿炳的“二泉映月”,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中净化了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托了美好的心灵,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匍匐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力画出的自然风物,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刺激着审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云淡风轻,丹青妙手的一点一描,宕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在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刚健的笔锋,王羲之隽秀遒劲的字体,张旭如风拂过般变幻莫测的狂草……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一笔一画含蓄内敛,却掩盖不了笔底的雄浑洒脱,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厚重,如深潭微澜,如雪压苍松。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若虚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缥缈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
文化之美常激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服饰锦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文化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渡文化之沧海,畅享文化之美好。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点评
怎样才能享受文化之繁华?将文化作为你陪伴一生的行囊。考生为了突出这一主题,开头便以虚拟的场景导入话题,然后带领读者在音乐、美术、书法、诗词、建筑、戏曲、服饰等之间穿行,具化了文化的精髓,彰显出它们对生命的意义。
文章开篇就用诗意盎然的文字呈现;主体部分对音乐、美术、书法的铺陈,无论是评述人物还是评价艺术,都满含诗情画意。文句整散结合,铿锵有力,古色古香,韵味无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