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贺信精神引领“生态环境材料”课程思政实践

时间:2024-05-07

巩春志,李 隽,田修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生态环境材料”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讲授生态环境材料的设计及应用技术[1]。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为焊接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生态环境材料”课程,课程内容以阐述生态环境材料的基本概念、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方法及设计原则为重点,以仿生物材料、高分子材料、环境治理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为具体事例,使“生态环境材料”课程内容既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又具有实用性,以切合工科类本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并注重与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为生态环境材料设计与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技术支持[2]。

2020年6月7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总书记致信祝贺。***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哈尔滨工业大学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了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体现了总书记对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关注和殷殷重托。在贺信精神引领下,我们在“生态环境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遵循“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积极丰富课程思政元素供给,全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内容融入课程的各个环节,做贺信精神的弘扬者、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的传承者、课程思政的践行者。贺信精神引领下课程思政内容的成功挖掘与实践,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建设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3]。

一、贺信精神引领下课程思政内容成功挖掘的重要条件

(一)深刻认识***总书记贺信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

***总书记的贺信是对哈尔滨工业大学100年来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方面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继续“为党和人民作出重要贡献”的有力鞭策,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党中央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在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要以贺信精神为引领,将***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办学传统相结合,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相结合,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

(二)关注时政热点,把握时代脉搏,丰富课程思政新元素供给

李觏在《广潜书》中讲到:“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学习并领悟当代前沿思想,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与时俱进,汲取发展的不竭动力,持续丰富课程思政新鲜元素供给[4]。同时,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生态环境材料”课程教学的客观现实要求教师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5],重新认识和评价人类过去在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的行为,在课程建设中,及时盘点和梳理“时政热点生态事件”,解读当今全球经历的环境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生态材料历史发展脉搏,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助推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重构课程内容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和谐统一

根据“生态环境材料”课程的本质特征,以“立德树人”的贺信精神为引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掌握生态材料相关基本概念、理论、方法等专业知识的基本知识目标;具备科学评价经典案例、合理设计方案、撰写项目报告等高级能力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的情感价值目标。通过三个层次目标的设立,促进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基于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主线,具体讲授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材料基础(材料流、F-4因子理论等)、材料环境协调性评价及其应用(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等)、环境协调的产品与工业制造(仿生物材料、环境治理材料、高分子材料、污染控制技术等)、绿色制造系统设计,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内容设计脉络图

二、“生态环境材料”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与实践案例分析

(一)弘扬科学家精神

***总书记在贺信中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教书育人、科研攻关等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奋发作为、追求卓越”。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培育学生用科学眼光、科学精神去学习、传承并弘扬科学家精神。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材料科学工作者开始重视材料的环境性能,并开创了一门新兴学科——环境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最初称谓众多,如:环境友好型材料、环境兼容性材料、环境协调性材料、绿色材料、生态材料、环境材料等。1995年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环境材料大会确定了“环境材料”这一称谓。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生态环境材料研究战略研讨会首次明确了“生态环境材料”的统一称谓和内涵,为生态环境材料学科体系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讲解生态环境材料的起源与发展让学生坚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

“生态环境材料”课程中,材料的环境影响评估是课程的难度和重点[6],其中,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已成为全世界通行的材料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但其定义及技术框架和评价过程较为抽象、晦涩[7]。为此,这部分教学应以案例讲授方式为主,重点列举全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在我国建材、涂料、汽车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完善,将专业知识融入生动案例,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的结合,进一步挖掘老一辈材料人“科技强国”的思政内容元素,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自然过渡和有机衔接,通过中国材料科研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展现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工匠精神。

(二)传承科学家精神

2020年9月11日,***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科学家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源泉。

在课程设置中,基于资源效率理论和材料流理论,融合中国科学家精神,重点分析我国从资源大国向资源强国转变的奋斗历程。例如:在重点分析世界和中国能源利用结构分布中,与燃煤发电相比,天然气发电具有多重优势,但燃气轮机被称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仅被少数国家掌握,本课程中融入了我国在大力研制燃气轮机国之重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筚路蓝缕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8]。从而,通过我国从资源大国向资源强国的迈进历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促进科学家精神在青年一代中的基因传承。

(三)共鸣八百壮士人物事迹

***总书记贺信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青年汇聚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组成了年轻的教师队伍,被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八百壮士”。“八百壮士”既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也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发展的力量源泉;既是国之重器的建设者,也是杰出人才的培养者;既是课程思政的源头活水,也是思政课程的集中体现。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八百壮士”中有许多材料人的身影[9],“八百壮士”的佼佼者雷廷权院士、科学人生复合之才的杜善义院士、材料世界不辍的耕耘者赵连城院士、“球王”教授的别样人生王仲仁教授等,涵盖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光电材料、塑性成型等材料研究领域,为生态环境材料思政元素提供了丰富鲜活贴近学生的生动案例,熟悉的实验室氛围、经典的材料设计项目、血脉相连的小小试样等,这一系列亲切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更能够感同身受,产生时空共鸣。

(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

***总书记贺信指出:哈尔滨工业大学“打造了一大批国之重器,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这是***总书记对哈尔滨工业大学百年来所取得成绩的高度概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多年来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形成了鲜明的航天特色,秉承航天“三大精神”,中国航天走过的每一步都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人的同心筑梦、同向同行。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入挖掘一个个闪光事迹,深刻把握丰富内涵,准确领会精神实质,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仿生材料课程中,结合仿生材料、仿生结构、仿生功能的设计原理,引入航天发动机叶片的自愈合热障陶瓷涂层、世界最灵活的中国空间机械臂、舱外航天服反光镜的光学级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技术等,使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增强学术攻关的责任担当。

在材料加工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主动结合学生毕业设计课题,介绍热点材料加工新技术新方法,展现追求中国梦、实现中国材料梦的奋斗历程,培养学生学无止境、追求完美的信念,鼓励学生追求奋斗创新,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实现人生梦想。

通过电磁屏蔽等兼容性涂料的应用,引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让学生认清哪些无意识的行为会触犯法律,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自己个人信息和国家信息,增强保密意识,树立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

三、“生态环境材料”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一)课程思政案例的隐形融合设计需进一步优化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讲授是显性的,而思政育人的塑造是隐形的。若在教学前或教学将近结束时突兀地加入视频录像、导入辞、总结辞等,则违背了课程思政隐形化原则,案例植入突显,没有新鲜感,易流于形式。课程思政必须是自然的或巧妙的,是教学、教书与育人的天然融合。在贯彻落实贺信精神时,要注重在“引领”和“融入”上下功夫,将贺信精神润物无声地融入教育教学,主动探索教学与思政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对所授教学内容与思想作“三观”的提炼,通过价值引领融入案例、科学思想融入讲解、价值理念融入讨论,力求实现课程教学与价值引导的“精准对接”,达到专业需求与价值引领的和谐统一[10-11]。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价存在挑战

在全面深入开展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对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效果评价存在如下挑战。(1)专业课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受到更大的挑战。优秀的思政教育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更加精湛的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具备丰富的所授课程的历史知识,善于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力度,更要具备一定的哲学思想修养。(2)对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相对主观和单一。课程思政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培养,最终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这种思政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学生课程学习上,更体现在学生平时点点滴滴的生活中。但现有评价方法过多依赖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评价,依赖于教学大纲的统一化考核标准,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主观化、片面化,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自信,须进一步构建量化评价体系[12-13]。

四、结论

***总书记的贺信内容让人深感振奋、备受鼓舞。要继续深入理解贺信精神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其重要意义,及时将贺信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贺信精神为引领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更新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以贺信精神为引领持续奋发作为,把握时代脉搏,努力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以贺信精神为引领奋力追求卓越,把立德树人融入学生培养各环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