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钟凌云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5)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大思政课”贴近社会现实、富有吸引力,“大思政课”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大思政课”紧跟时代脉搏、富有说服力,善用“大思政课”教学创新,有助于夯实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地位,促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大思政课”教学创新要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全过程,秉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八个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筑牢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政治属性,不断增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大思政课”教学创新要秉持的育人目标。***总书记强调:“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思政课是落实教育目标任务的关键课程,秉持育人目标、解决好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应有之义、应尽之责。
首先,“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秉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体现了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思政课”要充分发挥立德树人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其次,“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秉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体现了着力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一百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广大青年的接续奋斗才能实现,思政课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使青年一代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民族复兴的主力军。最后,“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秉持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职责。***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在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路径上下功夫,不断提升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政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核心课程。
怎样培养人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问题。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2],为新时代思政课解决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明确了教学原则。“大思政课”要解决好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打好改革教育教学途径方法的组合拳至关重要,把“八个相统一”的教学原则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认知、情感、思想和行动等诸方面实现统一。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大思政课”创新教学要在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政治引导力、价值引领力、问题辨析力上下功夫,以透彻的学理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扎实的学识传播核心价值观,以理性分析现实问题澄清谬误,避免空洞的价值观说教,避免落入错误思潮的政治陷阱,让“大思政课”充满真理的光芒和道义的力量。当前,我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出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状况,对于“如何战胜疫情,如何建设疫后世界”这一时代之问、世纪之问,要创新“大思政课”教学,以唯物辩证法批驳“躺平式”防疫噪音,以透澈的学理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是对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大思政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说服力、话语生命力。“大思政课”理论讲授要注重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事例阐释理论,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描绘时代特征。比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口号[3],高度概括了土地革命初期的主要任务;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用“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军事术语[3],形象地表达了解放思想建设经济特区的坚定决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大众化语言[3],精辟地概括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任务。这些语言朴素且具时代化的口号,是党的战略思想与历史重任的结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极大地增强了党领导社会大变革话语的感染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大思政课”教学创新,要用这样生动鲜活的话语,引导青年学生把青春奋斗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将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对思政课教学方式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大思政课”教学创新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采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的输入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输出者。面对“00后”“网生代”大学生,还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形成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融入教学活动,推动教和学“同频共振”,促成师生在认识上有共鸣,在情感上有交流,在思想上有碰撞,在学习上有互动,营造教学“硬核”,助推课堂“给力”,促使学生“破防”,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比如,在把中国战“疫”思政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以“坚持就是胜利”为主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战“疫”思想、实践、制度和成效,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为谁培养人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核心问题,政治要强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素养,坚定政治立场是思政课教学的鲜明特征。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体现了思政课政治属性的本质特征,是“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灵魂和价值。要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大思政课”就要旗帜鲜明地坚守思政课的政治属性,着力解决好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核心问题。
坚守思政课的政治属性,首先要及时跟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融入思政课教学,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思政课”教学创新,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保证思政课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站位,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坚守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还要牢牢把握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的核心要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历史决议明确提出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4],***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5]。“大思政课”教学创新,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点亮青年学生的青春梦想,把青年学生团结在党的理想信念的旗帜下,用实际行动践行“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青春誓言,保障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得到实现,切实解决好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核心问题。
“大思政课”教学创新,要从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完善课堂教学体系、拓展教学实践项目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思想性和时代性,增强思政课堂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增强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引力、活力和效力。
构建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是“大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构建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要基于统编教材,又不拘囿于统编教材;要立足于统编教材,又不局限于统编教材;要依据于统编教材,又不照搬于统编教材。要调动各种教学资源,从源于教材主题创造教学专题,结合教材内容开发教学活页、延伸教材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等三个方面协同推进,构建理论引导、思想引领、实践塑造“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构建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要以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为教学内容的基础,创新教学专题。***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2]。统编教材各章节内容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学习钻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以各章节主要内容分别确立一个教学主题,挖掘其他课程中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专题化教学,创造性地将教材体系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成长需要的教学体系,创新地丰富教学内容,让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都爱听爱学,都学有所获,通过理论引导启智润心,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构建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要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政治责任,开发教学活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不断向前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特征,结合各类型教育特点,不断开发贴近社会发展、富有时代气息、反映党领导人民创新的最新成果的教学资源,形成思政课程活页式教材,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祖国大地生动鲜活的伟大实践融入思政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通过思想引领坚定信仰,践行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时代责任。
第三,构建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要注重融入实践教学元素。人民群众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是思政课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教材,把统编教材与实践教材相结合,用人民群众创造的时代华章温暖教材“冰冷”的文字内容;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用社会正能量的熏陶丰润教师课堂的“喂养”;把教学内容与先进模范、革命先烈的事迹相结合,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新时代“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爱国主义热情自觉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实践塑造时代新人,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完善思政课堂教学体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完善思政课堂教学体系,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这四对关系。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思政课堂教学的一对主要矛盾。从组织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教师是这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是这对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组织教学时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学生又是这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则是这对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学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因,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完善思政课堂教学体系的根本所在。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是教学形式的根本,教学形式是展现教学内容的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有助于更好地演绎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形式新颖要以内容为本,离开了内容,形式的创新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教学形式的创新要以教学内容为前提条件,“内容为王”是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之本[6]。教学形式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当然,教学内容如果辅以新颖的教学形式,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是完善思政课堂教学体系的关键所在。毛泽东曾经指出:“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7]”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教学目标就要讲究教学方法。***总书记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要正确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把实现教学目标作为进行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探索的导向,创新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还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课堂的运用,都是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实现思政课启智润心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和教学反思是完善思政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教学效果体现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实效性是“大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价值所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以此角度来看,教学效果可谓反映课堂教学质量的“晴雨表”。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表现、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学生表现、学生满意度等,评价方式可以是问题测试、问题反馈、线上评教等,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评价,有助于促进教师自觉进行课堂教学反思,改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把教学反思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把提升教学效果作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思政课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指明了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学实践的前进方向。拓展思政课教学实践项目,要注重整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一方面要充分开发校内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思政课教学实践项目,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持,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在校内实践项目建设方面,一是可以依托校史馆开展教学实践,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学校的发展史认识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重大理论问题;二是可以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性成就等方面的学习教育长廊或展厅,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融媒体开展教学实践;三是可以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项目,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开发集虚拟仿真、影音视听和在线学习为一体的视听教学,开展沉浸式体验教学实践;四是可以因陋就简开展分散式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个人通过校园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勤工俭学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
在校外实践项目建设方面,一是可以依托学校帮扶的乡村振兴基地开展教学实践,用火热的社会生活打动学生关注、关心“三农”问题,激发学生把奋斗的青春镌刻在祖国大地上的情怀;二是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办学的实习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在真实的劳动工作环境中感悟劳动精神、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坚定学生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服务人民的情感;三是依托寒暑假期举办的“三下乡”活动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在为人民服务中体验感悟人生的价值;四是可以依托学校所在地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教学实践,组织学生实地接受革命传统、革命道德教育,传承红色血脉;五是可以依托优秀校友、先进模范来校交流互动开展教学实践,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要因地制宜,不断完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开展教学实践的长效机制。
“大思政课”教学创新要有效推进,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拓展实现“八个相统一”的有效渠道,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和针对性、实效性,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化“大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路径,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国内视角和国际视野相结合,做到有机融合、持续深化,提升铸魂育人的实效。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贴近学生实际,用理论引导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大思政课”要以学生关注、有疑惑的问题为导向,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面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认知偏差和错误倾向,“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大思政课”要讲“大道理”。思政课肩负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要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道理”武装学生的头脑,这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时代化、大众化,尊重受众习惯,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话语,讲深讲透讲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促进学生“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贴近社会实际,把握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社会热点、焦点。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是社会大众所普遍关注、关心的问题,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还与当前国家、社会发展的时与势密切相关,具有普遍性;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也是社会一定时期存在或发生的突出问题、敏感问题,具有特殊性。思政课要直面这些问题,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用科学理论去透彻地分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根本”,教育引导学生认清社会热点、理论热点和思想热点三者的关系,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坚持历史和现实相关联,有助于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推动“大思政课”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胸怀,自觉把握“国之大者”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要善于把“大思政课”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来看待,分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四个历史阶段,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性,增强“四个自信”;要善于把“大思政课”放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看待,分析新发展阶段的国内外形势,阐释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认清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应然和必然,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
坚持历史和现实相关联,有助于从历史向度深刻认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推动“大思政课”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渠道,自觉把握党史学习教育对思政课教学的要求。***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8]”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最生动的教科书,“大思政课”要在百年党史宏大叙事中,以党百年奋斗的鲜明的历史主题,激励学生以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以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四个历史时期创造的四个“伟大飞跃”的辉煌成就,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以党在新时代形成和发展的“十个明确”的科学内涵,引导学生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用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坚定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用中国共产党人铸就的精神谱系,补足青年学生的精神之“钙”。
坚持国内和国际相联系,塑造学生看待世界的正确方式。“大思政课”教学创新,既要立足国内,又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国内外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下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全面客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高校不是“象牙塔”,也不是“桃花源”,也存在着意识形态斗争,青年学生由于受年龄、学识、阅历、和平环境等因素影响,对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挑动意识形态对立,鼓吹文明冲突等“新冷战思维”缺乏足够的警惕性、斗争性和辨析力,“大思政课”要善于运用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结合国内外已经发生或正在发展的事实,揭露西方国家政客、媒体宣传报道的“双标性”、虚伪性,戳破其中隐藏的政治谎言及特定的价值导向,引导青年学生认清西方国家挑动意识形态对立,推行“新冷战思维”的险恶的政治用心,旗帜鲜明地反对虚伪的“普世价值”,坚定不移地践行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
坚持国内和国际相联系,塑造学生看待世界的正确视角。***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平视世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平视是看待这个世界的正确视角。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力、综合国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已不可逆转,一个更加自信、充满现代化朝气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中国人民已经不再仰视这个世界。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傲慢与偏见依然存在,并没有平等地对待我国的崛起,而是从所谓的“实力地位”与中国对话,以所谓的西方“价值观”作“教材”,中国人民决不会接受这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大思政课”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国际视野阐释我国政治制度和治理能力的优势,揭露西方国家“普世价值”的欺骗性,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青春力量。
“大思政课”教学创新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和重要途径,要善用“大思政课”推动高校思政课向改革要活力,从创新理念、思路和路径等方面共同发力,在教学创新中实现“八个相统一”,推进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让思政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示范课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