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顶石课程的设计与探索

时间:2024-05-07

吴正刚,曹建军,徐苗苗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顶石课程的基本内涵

所谓“顶石”,是指在金字塔或建筑物顶端架设的石头,顶石既标志建筑的竣工,又起到保护下方墙体的作用,通常被认为是建筑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教育中,顶石课程是指学生即将达到课程学习终点,即进行最后一年的学习课程。20 世纪70 年代,美国本科教育开始对顶石课程进行探索,在随后的十年间,欧美高校对顶石课程进行倡议与实践,顶石课程逐渐得到了认可。到21 世纪的今天,不仅欧美高校在本科生的课程中开设了顶石课程,澳大利亚等高等教育较发达的国家对顶石课程也重视了起来,顶石课程已经成为各高校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顶石课程最初是指巩固过去的学习经历,整合本科期间课程知识与技能,并在这种经历中向前展望生活[1]。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顶石课程的定义已经延伸为前阶段学习、向独立过渡到发展职业认同提供情境。作为教育强国的美国,顶石课程的建设已经颇为成熟,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仅有约3%的高校开设了顶石课程,到21 世纪初,在南卡罗莱纳大学对美国院校进行调查中,已经有约四分之三的高校开设了顶石课程,顶石课程被美国大学协会指定为高等教育中10 项高影响力教育实践之一,是美国对于本科教学改革的一项有力例证,也已经成为美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2]。

本科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本科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今天,顶石课程作为沟通大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桥梁,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然而,我国的顶石课程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建设符合我国的顶石课程尤为重要,在借鉴国外顶石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顶石课程体系是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进步发展的一项重要教育改革。

二、顶石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顶石课程作为高年级学生综合性实践课程,是在前序课程的基础上,培养其整合、应用、拓展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和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其职业经验,检验其学习效果,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反思意识,同时构建其本科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桥梁。顶石课程作为一种运用探究式方法和基于问题或项目开展的课程模式,强调体验式学习。顶石课程是在通识课程、导论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图1),如同建筑结构中位于结构顶端使得结构成为稳定闭合体的元素。

图1 顶石课程的定位

(二)课程目标

顶石课程应根据未来工作需求,结合专业教学要求和认证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并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顶石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知识迁移,二是能力培养,三是素质提升(如图2)。知识迁移是指回顾并反思所学课程,作好学科与专业知识的整合与衔接以及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整合与应用,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能力培养是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移,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量化思维、信息素养和沟通写作等能力和素养,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理解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及复杂性问题。素质提升是指通过顶石课程,能够有效提升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团队协作与项目管理以及领导与决策等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意识,并塑造终身学习的能力。

图2 顶石课程体系设计

三、顶石课程的教学与评价

(一)教学理念

顶石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巅峰的学习体验,将学生本科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整合与升华。顶石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下: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将学习、思考、实践相融合、渗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顶石课程要合理地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学生专业整合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课程目标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未来工作,快速融入工作团队之中。三是创造性理念。现代教育强调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的转变,而顶石课程的设计重在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造性,通常会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将学习过程转化为一个独立思考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四是主体性理念。现代高等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顶石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主动的主体和中心,课程学习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

(二)顶石课程特点

顶石课程是高年级本科生综合性实践课程,既要对前阶段的课程加以回顾整合,又要瞄准将学生素质与市场需求对接的目标,为学生提供诸如就业培训、科研训练、升学准备、经验积累、丰富简历等一系列帮助的具有特色的课程内容。顶石课程瞄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提升,使其能够更加适应未来工作。顶石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是前阶段学习的整合与延伸。顶石课程作为学生本科阶段最后一年的学习活动,其目标不仅局限于对之前知识的回顾与总结,更应该通过这项课程,尝试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并在课程中发现自身知识与技能上的差距,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延伸,以不断应对新的挑战,同时在学习整合与延伸中获得一些关键技能。

二是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的真实的、情景化体验。顶石课程应以学科和专业背景为导向,切实地贴合本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需求,通过实际设置或模拟操作,提高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顶石课程设计的问题与情境应有一定挑战性或复杂性,通过设计具有团队性合作、阶段性发展、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等特征的问题与情境,对学生的团队管理、团队合作与决策,以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提出挑战,提高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沟通与创新能力等。顶石课程通过为学生设计考验与拓展其能力的“安全场所”,在考虑到他们现在的能力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的同时,挑战其识别和管理情境的复杂性,期望他们能够解决一些复杂情况或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三是训练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学生通过参与顶石课程,在自己的专业背景下选择参与的主题与实践,当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顶石课程可以为其提供一定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在面临难题时的应变能力。顶石课程通过赋予学生选择权,让他们作为学习者参与其中,提升自身的自立性与责任感等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建立信心、提高自身能力,同时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并培养个人责任感,这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四是关注批判性探究和创造性。在顶石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对“顶石”中的问题和情境持质疑态度,或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保持怀疑,尝试对这些情景和问题进行检查、质疑、批评并考虑新的方法。不同学科背景下学生关注的具体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但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估和解决创造性问题的过程中来。通过对问题与情境的质疑与挑战,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也能提高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创造性,同时,又能让他们提升自身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三)教学模式与方法

国外对于顶石课程的设计虽然都遵循同一个框架,但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上并不作统一的要求,因此,在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中,通常是以某种教学模式为主,同时综合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样,不同的学科背景对于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中要有不同的侧重。各个学科应按照自身的特点,综合使用一种或者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顶石课程教学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等基础特点,倡导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组织沟通和团队管理能力;采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1.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通过问题的形式加以链接,由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前阶段知识的整合与总结。同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所学知识,提高自身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2.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注重对真实的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进行探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通常工作项目或问题的解决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提升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从简单的记忆到深层的理解与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项目组织与实施、团队沟通与协调能力[4]。

3.基于案例研究分析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进特定的案例,并由教师分配学生特定的角色,如主持人、策划者、发言者、评委等,这种角色赋予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要承担特定的责任,并通过团队的合作发挥出各自的作用。学生参与并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自我考察和反思意识。通过案例研究,增强学生分析和决策的信心,使其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倾听和沟通,并建立牢固而又持久的合作关系,过程中还可以挑战学生能否找到最合适的方案,如果研究结果经过各方评价得优后还可以进行全班的讲解,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4.基于实习的教学模式。由于实习存在时间、地点与人数的限制,很难使得全部的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对于实习的模式与标准应因地制宜。此处的实习可以指三种形式:一种是虚拟情境学习,例如学生通过一些软件或者教学平台,通过在“虚拟世界”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二是现场模拟,即通过简单的任务型操作考察学生对于即时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通过现场模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且成本较低,比较容易实现。三是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将学生实际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中进行一定的培训,并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在工作中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让其通过实际任务发现学习中无法遇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应该强调的是,实习中参与的工作一定要与所学学科有直接的联系或者对于就业技能有明显的提升,这样才能发挥出实习的最大效果。

(四)学习评价

顶石课程的学习成果最终呈现形式主要包括课程论文或设计、调研报告、实验报告、学习作品等。国外顶石课程在最终的成果项目评价中都会设立多个类别的奖项,并通过教师与相关合作机构评价,颁选出学生的优秀项目成果。应该考虑的是,学习成果的评价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全部,顶石课程的目标是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在进行学习评价时,也应主要对这三项进行客观评价,而这三项评价主要体现在过程评价中。过程评价在顶石课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及时的过程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在过程中进行反思与总结,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与改变。阶段性的评价在顶石课程的评价中是重要且必要的,阶段性评价的次数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调整,在阶段性评价中,应注重的是学生的变化,而不应过分关注分数的高低。

在学生过程性评价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团队内部的相互评价、指导教师的评价都是应当考虑的。评价内容参考顶石课程目标设定,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行考核。各个主体评价的占比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进行调整。多元化的评价会使评价更加客观,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5]。通过采集、分析、解释、反馈和交流课程学习信息,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最终成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系统设计评价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对课程学习目标达成度进行多主体、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和课程改进。

四、实施顶石课程的保障措施

完备的保障措施是顶石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学校不仅要及时提供配套资源与相应的服务,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与认证,满足顶石课程实施的条件,同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应及时跟进,并随着实践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持续进行改进与完善。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教学单位教学指导委员会要切实承担起顶石课程的课程设置、课程定位、教学要求等方面的论证与指导职责,各专业要根据专业特点按要求开设顶石课程。

二是资源保障。学校要加强对顶石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加强顶石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大图书馆投入、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好的学习与研究环境。

三是激励机制。修订成果认定、激励制度的相关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升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四是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反馈及时跟进,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厘清改革内容及具体改进措施和预期效果,实现课程建设持续改进。

五、结论与展望

顶石课程通过前阶段知识的总结及延伸,同时提供沟通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桥梁,塑造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是提高人才素质及能力的有效方式,是满足新时代对于大学生素质与能力要求与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进步的有力途径。顶石课程在我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笔者结合国外顶石课程的实践与国内高等教育的经验对顶石课程的设计作出一些思考,希望对顶石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希望通过课程实践,不断地发现与解决问题,持续改进与完善,最终建设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和市场需求的顶石课程,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