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教产融合背景下“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时间:2024-05-07

钟绍鹏,范美含,王 仲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

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战略纲要与政策的推动与施行,交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发展水平、技术与管理的融合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使得交通行业亟需大量复合型、创新型交通人才[1],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要。“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作为交通工程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桥梁,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对推进国家建设交通强国具有深刻的意义[2]。

本文拟从“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开设现状出发,找寻现阶段课程教授的缺陷,明确设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3]。同时,将思政内容融合在课程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在教学质量提高方面达到正向效果,为向社会输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作出贡献。

一、“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开设现状

“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将经济学与交通工程学两门学科关联起来,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待交通运输中出现的问题与现象,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地思考、解决问题,对于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解“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开设现状,以及借鉴国内外一流课程设置的经验,本文调查了相应课程的建设情况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如表1 所示)。

由表1 可以看出,国内外高校对于该门课程的侧重以及授课目标略有不同,但都存在着以下问题。

表1 “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建设国内外对标分析

(一)课程目标重教轻育

课程目标注重书本内容的教学,在育人方面占比较轻[5]。教师在课程目标设定方面侧重于将学科的知识体系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但缺少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环境及资源,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较弱。

(二)授课内容缺乏思政元素

高校培养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与研究功底,更需要具有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和一颗热爱祖国、报效社会的心[6],同时还需要具备综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总的来说,高校要起到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能力、高度具备国家情怀的综合素质人才,授课内容须融入思政元素。

(三)课堂教学少探究

相比国外课程设置,国内课程设置缺少探究精神的培养,对于课程教授的根本目标达成度不够。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估不是简单地看书面知识传授的多少,而是有意义的学习,要从教师单方面输出、学生单方面接收的情况中跳脱出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多自主学习,多课堂讨论,多知识巩固[7]。

(四)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无论是国内课程还是国外课程,都存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对于所学内容实践性考核与提升都集中在课堂案例分析以及课堂讨论,缺乏到企业进行实战练习的机会。

(五)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备

现有的教学模式存在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备的情况,对于课程质量的评估大多只考虑卷面成绩,学生的参与度很低,缺乏校方、学生方、就业单位方等多元相关者的参与;缺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能力提升方面的评估;同时,采取的改进措施也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循环递进逐步优化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及目标

通过借鉴国内外一流课程设置的经验,以教学全过程为研究对象,即从课程建设顶层设计出发,打破目前课程设计壁垒。在此基础上,将课程思政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到课程设计中,改变教学模式,将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变到学生身上,构建完备、循环优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而保障一流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一)重视顶层设计和规划

针对“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现阶段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实施举措等入手,力图通过完善合理的顶层设计,准确切入问题的核心点,定义教育教学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学改革的过程进行细化与落实,力求发挥出课程教学的最大效果,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

“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与国家政策纲要、社会发展情况、人文地理环境等都密切相关,这就奠定了“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与思政教育接轨的基础。课程应着眼于“国家战略需要”“人文情怀”“法制法规”“文化自信”等方面,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知识点的讲解,以此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8]。

(三)深化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改革

归根结底,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求知能力的培养。“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教学必须结合实践与科研,使不管是继续求学的学生还是选择就业的学生,都能在本门课程中匹配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教学内容。同时,本门课程通过“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9],让“交通经济与政策”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使学生在勇闯未来时更加有底气。

(四)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合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s- Based Education,OBE)和全面质量管理领域内的戴明环理论(Plan- Do- Check-Action,PDCA)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指导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反馈调整,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0]。

三、课程研究内容和举措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顶层设计、重教重育、课程改革以及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个方面。

首先,为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设计一套完备的“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建设体系(如图1 所示)。除学科基础知识教学外,还应将课本内容中可以与思政教育接轨的知识点、案例进行总结创新,在讲解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推动科教产融合,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教学从“教”转向“学”,打破传统课堂“沉默的美德观”。再次,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构建跨学科课程建设平台,使学生的学习体系更加完备[11]。最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和全面质量管理领域内的戴明环理论,逐步提升“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举措如下。

图1 科教产融合的“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体系示意图

(一)采用“案例式+ 探索式”教学,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改进

采用“案例式+探索式”教学,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新途径。案例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更显趣味性,更“接地气”,使学生愿意学习、自主学习。首先,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案例库的建立(见表2),应设置多类型、多角度、多方参与的教学案例。其次,面向未来对交通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需要,应积极探索教师少讲、学生多讲的教学方式;同时,“案例式+探索式”教学须采用课程设计(课程小论文)撰写、课程主题分组讨论、当下交通问题的PPT 汇报等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发现、分析问题与团队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解决实际交通难题时拥有更强的专业素养与冷静思维,满足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

表2 “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不同类型案例对比分析

(二)深耕校外科研伙伴,建设产学研综合培养模式

积极联系国内外科研伙伴,引入学术大咖、行业大咖进行前沿讲座,为学生提供与其交流的机会和平台。面向继续求学的学生:协调学术大咖走入课堂,使学生尽早接触到国际前沿热点问题,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基础知识同国际热点研究问题相互联系,在起到引智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围绕交通领域前沿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增进对于交通行业的理解和认识。面向选择就业的学生:首先,“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设置了校外课堂,为学生提供到交通行业知名企业走访和交流的机会,方便学生近距离将课堂所学技术在实际生产项目中进行运用;其次,与校外行业专家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共同指导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结合企事业机构实际生产项目和科研任务;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实践育人,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最终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彼此融合,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加高素质的人才。

(三)搭建跨学科课程建设平台,为各学科交叉渗透打下基础

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科,联合建设工程学部(交通运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等相关机构,成立智能交通联合研究中心,并搭建跨学科课程建设平台。建立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建立社会实践课程群,采用校企共培的方式使学生直接面向未来就业,学习更加实用的技术以及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在此类课程上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推进“课赛践一体化”工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与探索能力;建立跨学科课程群,使学生对除本学科之外的知识有所了解,将所学内容形成一体化的认知与体系,培养未来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四)遵循“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教学

思政教育不能只依托思政课程的传授,还应该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体现在其他课程的教授中。“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与国家政策纲要、社会发展情况、人文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更应该承担起对思政课程确认、支撑、巩固的责任。要在课程的讲授中让学生对国家政策有所了解,弘扬文化自信,树立职业道德,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合理、顺畅地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揣摩如何把故事讲得完整,讲得生动,做到以行导人、以文化人、以理服人。

(五)基于 OBE 和 PDCA循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OBE 理念是一个以学习产出为动力的系统,其目的是通过学习产出来带动课程教学和教学评价。本文将OBE 理念融入到PDCA 循环的计划、实施、检验、处理四个要素之中,从而构建本学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图2 所示。构建的评价体系突出以用人单位、教师和学生的反馈为导向,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评估与调整。对课程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质量监管,强调用人单位、学生的满意度以及学习成果与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与此同时,进行循环反馈,使得教学质量能够螺旋式上升,逐步完善,力求在不断的改进中不仅适用教学的需求,更能够同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图2 基于OBE 和PDCA 循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四、课程体系创新优势

(一)案例式教学将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结合交通工程本科毕业生的能力短板和企业需求,构建以实践育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案例库。深入调研交通行业领头单位,有针对性地收集和选取合适的国内外案例素材,建立“跟踪型”教学案例库,将学生带入特定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过程中去感受理论知识的运用。除此之外,案例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等能力,使得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集结校内外资源,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在校内,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建设跨学科课程平台,联合相关学院、学部协同培养学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一体化,并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从而对所接触的项目全生命周期都有一定的了解。在校外,与国内外科研伙伴以及领头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综合培养模式,方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术在校外实践中进行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思维,为学生将来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打下基础。

(三)向社会输送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优秀学生

“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建设的设计理念是:以育代教,通过课程与思政内容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设好青年一代报效祖国与社会的心理基础。为此,该课程通过将含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案例进行总结,并根据时事政治进行更新、创新,使学生在案例的讨论、辩论中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向社会输送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高尚职业道德的优秀学生。

(四)建立循环递进式质量考核体系,保障教学质量

课程的考核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试卷作答,而是将课程测评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案例研究、课堂汇报、论文撰写等方式进行考察体系的建立。除了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教学质量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进,将课程考察后的结果进行复盘,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以及现行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质量在逐步的改进中无限接近最优。

五、结论

随着交通强国、一带一路、新基建等政策的大力推进,社会对交通工程专业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应主动承担向社会输送基础能力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科教产融合培养下的新时代交通人才的责任,而“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对实现这样的目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解决当前“交通经济与政策”课程重教轻育、思政内容缺失、课堂教学少探究、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备四个方面的问题,建立了科教产融合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优点在于:(1)学研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2)集结校内外资源,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3)通过教学内容融合思政教育,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向社会输送具有优良品质的优秀学生。(4)基于OBE 和PDCA 循环的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得教学质量螺旋式稳定上升。

本文在提出建立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详细论述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考以及具体实施的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本文提出的改革方法将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