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分类培养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 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5-07

李运奎 张予林 魏冬梅

摘    要:基于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培养实际,针对课程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分类教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本研究在葡萄酒分析检验课程教学中实行分类培养。结果表明,分类培养尊重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较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显著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适合在包含理论和实验教学的通识类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类培养;分类教学;教学模式;葡萄酒分析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3-0038-03

“葡萄酒分析检验(理论)”及“葡萄酒分析检验实验”是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和实验的内容包括:葡萄酒相关国家(行业)标准;葡萄酒常见理化指标的分析检验方法;葡萄酒分析检验技术操作规范;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分析质量控制及实验数据处理等。学生应掌握相关标准、概念、方法,熟悉相关仪器设备、指标分析等的实际操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理解不深、教学效果不佳;现行实验教学体系明显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由于学业任务繁重,学生往往不能主动预习和复习;部分学生养成了平时倦怠、考前突击的习惯,导致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在考前短期内产生,在考后短期内消失的现象出现。

2.课程安排方面。目前理论课在1—6周、实验课在3—15周开设,这使得理论课上讲授的相关知识不能及时在实验操作中应用和强化。

3.理论课教学模式方面。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和考前复习三个环节相互独立;理论课缺少课堂或课后练习,根据德国心理学家Hermann Ebbinghaus的记忆遗忘规律[1],不利于学生形成永久记忆。

4.实验课教学模式方面。首先由教师介绍实验原

理、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其次由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并按规定格式完成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模式固然有利于学生掌握葡萄酒相关实验操作要领,但也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力[2]。

没有挖掘到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是以上问题的根本所在,结合前期相关教学探索和实践[3-4],以及当前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现状,本研究在“葡萄酒分析检验”课程教学中实行人才分类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研究现状

人才分类培养正成为近年本科教改热点。葡萄酒學院很早便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本科生分为市场和工艺两个方向,从三年级开始分类培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及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将卓越人才分类培养理念纳入全校教育中,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些分类培养措施,一般是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分班或分方向,各班(方向)课程设置不同,从而实现分类培养。但在具体某门课程中,尤其是本科专业基础课,具有分类培养理念的较少。

鉴于此,本研究在“葡萄酒分析检验”课程教学中实行分类培养,将学生分为应用型和学术型,前者的培养目标是相关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后者则突出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最终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为后续专业课程开设及学生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分类方法

学生分类是进行分类培养的前提,对后续课程设计和教学,以及教改效果影响很大,所以分类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改的成败。我们拟采取学生完全自愿选择加中途申请变更的方式进行分类。

(二)课程设计

对两类人才,构建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分类授课内容与结构、分类考核方式以及课程资源建设等。将理论授课内容分为非指标分析和指标分析部分,每个指标分析都将开设相应的实验。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协调开设,对指标分析部分,一个星期完成一个指标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有效强化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避免理论和实验脱节。对学术型学生,秉持“学然后知不足”的理念,在不讲授的情况下,让其先行探索完成相应指标分析实验,并独立分析和检索,然后再进行探讨和答疑;对应用型学生,则先讲授理论,介绍实验原理、方法、操作、注意事项和重难点,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强化相关知识,掌握相应技能。建设相应课程资源,包括练习、授课视频、实验视频及葡萄酒关键成分的立体结构建模等。分类考核,对应用型学生的考核遵从现行方式,对学术型学生的考核则注重平时实验以及探讨交流表现等。

(三)评价方法

建立学生考试成绩、学生评价、专业课教师评价等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对教改效果进行评估。拟通过将学生考试成绩与往届对比分析,探讨分类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以及教学目标达成方面的效果。在学生中进行调研,拟选定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对照,对学生进行问卷等形式调查,分析分类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和评价。对专业课任课教师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调研,以往届学生作为对比,整体考量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动手能力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四、结果与讨论

(一)课程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理论课卷面成绩:年级平均分由教改前的72.9±11.7分提高到教改后的76.7±10.8分,增幅3.8分,均方根偏差收窄。(80,100)分数段优生率由教改前的32.0%提高到教改后的43.1%。(60,80)分数段中等生率由教改前的54.4%降为50.7%。(0,60)分数段不及格率由教改前的13.6%降为教改后的6.2%。实验课考核成绩:年级平均分由教改前的83.3±6.0分提高到教改后的88.1±3.8分,增幅4.8分,均方根偏差收窄,教学成绩显著提高。学生评教分数:由教改前的95.35分提高到教改后的99.77分,学生满意率明显提高。

(二)分类教学的必备条件

1.学生方面。(1)需要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和实验经历,最好已经修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课。(2)开设“葡萄酒分析检验”课程前通过专业导言课等方式,大部分学生已初步明确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

2.教学团队方面。团队是项目实施的有力保障,团队成员包括主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实验员和有资深教龄的专家,从而覆盖教学的各个环节,各自分工明确,协调合作,保证分类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3.教学设计方面。已完成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有效的分类方案、清晰具体的课程设计、实施方案和可靠的教学评价方法。

(三)分类教学的关键环节

1.分类方法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须以自愿选择和可申请变更为基本原则,以充分深入的宣讲为前提,以学生个人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为主要依据。

2.分类授课方面。课程设计包括授课内容、授课结构、分类考核方式以及课程资源,须有效结合课程资源,有机整合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实行多种考核措施相结合的分类考核方式,构建与分类教学相适应的授课结构和实施方案。注意将授课内容分为指标分析部分和非指标分析部分,非指标分析部分只进行课堂讲授,指标分析部分则将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整合,并适当结合葡萄酒成分结构模型、实验录像和随堂练习三方面课程资源。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是掌握学生心理状态、反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及时修正和调整授课方案的重要依据。

3.分类考核方面。以理论考试成绩、实验考试成绩和学生评价为主要评价指标,以专业课授课教师评价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为辅助评价指标。

(四)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设想

1.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设想。从实施的情况看,除葡本2014级本科生在一周内有两位学生从“应用型”变更为“学术型”外,并无更多变更发生,学生的选择较为稳定,说明在学生做出选择前的宣讲起到了很大作用。尽管如此,项目团队在实施中仍发现个别学生存在投机心理。个别学生主观认为进入“学术型”组会取得更高的分数,但在进组后,对实验探索并没有太大兴趣,反而因为缺乏实验前传统的讲解而不能适从,觉得实验难度较大,但又碍于情面,不会主动提出换组。因此,对这类学生,盲目或投机地选择“学术型”组,可能结果会与分类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项目的实施发现了这一问题。

所以,在选择分类前的宣讲中,需要单独指出这种情况,突出强调两种分类都有各自的学习和教学目标、拥有各自的分数评判指标和评价方法,不会出现“学术型”组分数普遍高于“应用型”组的情况。另外,应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及时疏导解决此问题。

2.分类命名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设想。两个分类命名为“学术型”和“应用型”组。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这种命名从心理上给学生造成某种暗示,即“学术型组”会被更加重视,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因此在进入“应用型”组后,态度消极,甚至有抵触和叛逆情绪出现。该项实施中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

采取以下措施:(1)将分类组命名为“第1组”“第2组”。(2)在选择分类前的宣讲中,单独指出这种情况,突出强调分类教学的目的是让两种选择的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有针对性地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两种分类都有各自的学习和教学目标、拥有各自的分数评判指标和评价方法。(3)在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解决。

3.分类考核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设想。“学术型”学生的实验考核,目前采用“考勤+实验与讨论表现+实验小论文+设计性实验”的综合考评方式。从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来看,这种考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探索兴趣;有利于初步训练学生实验结果的呈现方式和形式;让学生初步涉及从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完成试验,到撰写小论文呈现结果的完整过程。甚至有个别组的设计性实验最终发表了研究论文。尽管如此,这种对“学术型”学生的分类考核方法存在教师工作量大、学生学习量也有一定增加的问题,在师资力量有限,学生数量较大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尝试将实验部分的期末考核由只能选择完成设计性实验改为在设计性实验、操作考核和面试问询三者中任选一种完成。其中,操作考核与“应用型”组类似,在几个实验中抽签选出一个进行现场操作,根据其操作规范及熟练程度等进行评判。面试问询指教师在已完成过的所有实验里随机提问,让学生作答,根据回答情况进行评判。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资源给最渴望自主设计实验的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分类教学的质量进行有效的检验,能更好地解决教师工作量大,学生负担加重的问题。

4.分類授课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设想。2016年以前,我们采取“葡萄酒分析检验”理论与实验相分离的教学方式,也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授课结构和授课方式。从2016年本研究实施以来,我们尝试将理论与实验联合授课,采用“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教学的方式。项目实施结果表明,在分类教学的同时,将理论和实验有效整合对学生快速、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效果显著。但是,我们依然需要更清晰、具体和完善的授课结构与实施方案。

建立一个有效结合葡萄酒成分结构模型、实验录像和随堂练习课程资源,有机整合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高效进行“学术型”和“应用型”分类教学的授课结构和实施方案。

5.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设想。目前采用了理论考试成绩、实验考试成绩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教改效果。由于理论考试试题重复率须控制在20%以内,年际间试卷如果难度差异大,将导致教改效果评价不客观的情况出现。实验操作考核的评价相比于理论考试主观性会更大,也可能导致教改效果评价不客观的情况出现。

控制试卷年际间难度一致;建立理论和实验知识点、操作出错频次统计,以此作为评价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和教改效果的辅助指标。

五、结语

人才分类培养是本科教改的热点话题,目前对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研究主要关注高年级分班或分方向培养,较少涉及课程教学中的分类培养,本研究选取具有基础课和专业课承接作用的专业基础课,探索本科课程教学中人才分类培养理念的实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研究结果适合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本科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参考,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Wozniak,R.H.Classics in psychology,1855—1914:historical    essays[M].Bristol,UK:Thoemmes Press,1999:22.

[2]袁春龙,张予林,郭安鹊,等.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实验    课程体系的现状与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

[3]张予林,房玉林,袁春龙,等.以满足行业需求为核心的葡    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    科学,2012,(4).

[4]李运奎,袁春龙,张予林,等.《葡萄酒化学》课程特色化教    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