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课堂融合机制探究

时间:2024-05-07

王桂玲

摘 要: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呈现出传统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多课堂并存且冲突的局面。取舍或融合,一度成为两难选择。直至新兴课堂的美中不足日益暴露,传统课堂的固有优势重新显现,学界才逐步达成共识:多课堂融合是理性选择。怎样融合?南京财经大学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依托“慕课”、借助“翻转”、基于理论、落于实践的多课堂有效融合机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课堂融合;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3-0043-03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呈现多课堂交错并存的局面,这里的多课堂主要包括传统课堂、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传统课堂习惯上被学界称为第一课堂,是指以往的课堂教学,即依据课程教材及课程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空间所进行的常规的教学活动。实践课堂习惯上被学界称为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的,通常指在传统课堂外的时间、空间所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非常规的教学活动。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在线互动网络课堂,被有些学者称为第三课堂,具体指在系统采用音视频传输以及数据协同等网络传输技术所模拟的课堂环境中,即时化进行的新式教学活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课堂并存局面的形成

(一)实践育人提出要求,第二课堂备受重视

早在2012年2月,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已强调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重点强调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随后,各式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用书应运而生。

(二)网络育人途径形成,第三课堂蓬勃兴起

近年来,伴随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愈发便捷。从国际到国内,从幼儿园到高等学府,网络学习受到欢迎,网络教学备受追捧。从零星的“微课”制作,到系统的“慕课”建设,网络课堂悄然出现,网络课程日渐兴起。因此网络课堂、网络课程毫无悬念地冲击着现实课堂、传统课程,且随着课程网络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冲击力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认为,网络课程日臻完善的过程,就是传统课程逐渐被取代的过程。

(三)传统育人优势明显,第一课堂难成过去

首先,与知识碎片化、场景虚拟化的第三课堂相比,知识系统化、场景真实化的第一课堂,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知识结构和有效接受教师监管,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直接互动与情感交流。其次,第二课堂虽然具有现场体验、活动感悟、生动深刻、增强实效等优点,但毕竟需要建立在第一课堂基础之上,仅仅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延伸。最后,与新兴课堂相比,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相对成熟,教学效果能够保障,在短时间内退出历史舞台的概率很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课堂交错困境的破解

针对利弊并存的三大课堂,是做取舍还是促其融合,一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所幸的是,经过时间的沉淀,新兴课堂的美中不足暴露出来,传统课堂的固有优势重新显现。学界也因此达成共识:多课堂融合,混合式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性选择和必由之路。如何操作,才能够做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课堂的独特优势,实现多课堂优势互补、协同作用、融合共生呢?混合式教学的正确打开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纵观以往学界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三种课堂的教学形式当中,学界对其中某种单一形式,进行深入研究者不乏其人;对其中任意两种的结合,如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课堂教学的结合,或者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教学的结合,甚至实践课堂与网络课堂的结合,进行关联研究者也并不鲜见;唯独对这三种形式的完美融合,进行一体化探究者却少之又少,可见有关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关多课堂融合机制构建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多课堂交错的现实问题,力争在继续發挥传统教学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充分享用“互联网+”的特有福利,同时通过实践环节实现对理论环节的升华,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规范化建设提供现实指导,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品德教研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期摸索,尝试构建出了具有校本特色、依托“慕课”、借助“翻转”、基于理论、落于实践、行之有效的多课堂高效融合机制。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课堂融合机制的构建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3]。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年来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展成效,并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该项工程的总体目标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5]。可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使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自然应以立德树人为课程目标。

2.课程设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立德树人”这一实质内容却不会发生变化。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却有可能因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得到相应的调整。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不同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计的变化情况。

(1)传统时代的课程设计。传统早期(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与重视过程化考核之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计:从教学维度来看,通常只有理论教学而很少涉及实践教学;从考核维度来看,通常只关心理论考核而不关心实践考核,只重视结果考核而不重视过程考核,只有线下考核而没有(受时代局限)线上考核。传统后期(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与重视过程化考核之后,出现“慕课”之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计:从教学维度来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开始并重;从考核维度来看,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开始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开始结合,但依然只有(受时代局限)线下考核。

(2)慕课时代的课程设计。从教学维度来看,既可以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也可以做到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从考核维度来看,既可以做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也可以做到线下考核与线上考核相结合,还可以更好地做到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线上自动记录学生学习情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课堂融合机制的构建

1.教学融合机制构建。

(1)空间轴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多课堂分工合作、协同作用。第一课堂(占课程总学时的2/3,每周2课时):主要用于理论教学。具体功能通常包括:重构知识体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解读教学体系,精讲重点难点,分析热点焦点,集中答疑解惑,组织现场讨论,深入探究问题等。第二课堂(占课程总学时的1/6,两周1课时):专门用于实践教学。具体功能主要包括: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深化知识理解,提升理论认知;增强内心认同、提高综合素养。第三课堂(占课程总学时的1/6,两周1课时):主要用于服务教学。具体功能一般包括:提供自学平台,即时再现信息,布置学习任务,推动学习进程,发起话题讨论,引导思考方向,增强互动交流,智能管理教学等。

(2)时间轴上,平时时段、期中时段、期末时段,各时段合理安排、有效利用。平时安排:第一课堂课下,教师随时随地借助“学习通”线上指令学生在规定时限内于第三课堂中对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检测、相互讨论、完成作業等(补充说明:第三课堂线上学时的安排由各校视自身情况来定,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由于该校自去年起执行每周2课时连排外加单或双周2课时连排,所以选择将单或双周2课时中的1课时作为线上学时);第一课堂课上,教师尽可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介绍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系统把握教学体系,同时根据学生在第三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集中讲解,也可适当安排随堂练习或者布置课后作业。

期中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并组织学生对部分实践成果进行展示与评比(电子作品线上进行,非电子作品线下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第二课堂的有效开辟和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在学期初拟定教学计划时即应纳入实践部分,并且在开学首次课时就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告知学生。实践部分的教学计划一般包括实践形式、实践场所、实践课时、实践组织等。实践形式可以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区分主次,比如南京财经大学,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校团委联合举办的一年一度的道德小品大赛活动为主打形式;实践场所除统一组织的主打的活动要做安排外,其余的活动均由学生自行安排;实践课时各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比如南京财经大学,之前执行每周3课时连排时,选择占用期中3周时间,共计9课时;之后执行每周2课时连排外加单或双周2课时连排时,选择占用单或双周2课时中的1课时,共计9课时(以学期教学周长度18周为例);实践组织主要由任课教师和班级团支书负责,全年级统一组织的活动,比如南京财经大学的道德小品大赛,还可能动用院系分团委和学校团委。

期末安排:第一课堂课上,教师动员学生进入期末总复习模式,为学生适当指明复习重点,并提供考前线下面对面集中答疑;第一课堂课下,教师线上指导学生在第三课堂中自行复习、适量刷题、强化训练、考前模拟等,并为学生提供线上个性化答疑。

2.考核融合机制构建。(1)空间轴上,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全方位考核并举。第一课堂:主要用于理论考核之过程考核,具体通过教师记录学生历次课堂表现来实现,通常包括考勤、提问、发言,以及随堂练习、课后作业等。第二课堂:专门用于实践考核,各校可参照本校期末理论考核试卷模板设计相应的期中实践考核试卷——卷头与理论考核试卷相同,主体部分类似于实践报告表。第三课堂:既可用于理论考核(比如线上同步测验与期末网络化考试),也可用于实践考核(比如实践活动产生的电子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既可用于过程考核(线上平台自动统计学生学习情况的相关数据),也可用于结果考核(期末网络化考试)。

(2)时间轴上,平时学习、期中实践、期末复习,全过程考核并重。平时考核(占终极考核成绩的30%):属于理论考核之过程考核。包括线上平台记录的学生在第三课堂的理论学习情况(占平时考核成绩的50%,占终极考核成绩的15%)与线下教师记录的学生在第一课堂的理论学习情况(占平时考核成绩的50%,占终极考核成绩的15%)。期中考核(占终极考核成绩的20%):属于实践考核。即期中考试采用实践考核形式,要求学生完成期中实践考核试卷(相当于实践汇报),将实践活动考核结果作为期中考试成绩记入课程总评成绩。期末考核(占终极考核成绩的50%):属于理论考核之结果考核。考虑到平时考核中的线上讨论、线下发言、课后作业等一般都属于主观题型的考查,因此期末考核南京财经大学多年来一直采用以客观题型为主的网络化考试形式。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品德教研室,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做的以上设计,很好地实现了多课堂融合、混合式教学、全程化考核、全方位育人。从教学角度来看,主要做到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依托“慕课”教学平台,借助“翻转”教学模式,合理分配教学课时,设计多维考核方式,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教师线下启发引导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增强课内教学效果,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融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无论是在线上教学环节还是线下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还是实践教学环节,都尽可能做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从考核角度来看,主要做到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主观考核与客观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当前多课堂交错并存的现实困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规范化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2][3]***.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6.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R].2017.

[5]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    纲要[EB/OL].[2017-12-05].http://www.moe.edu.cn/    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