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 要:文章通过对湖南省内10所高校943位不同成长背景下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男女生命意识水平无本质差别,宗教信仰、兴趣爱好、生死经历、近期重大生活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生命态度水平;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家族有无自残自杀史、对家庭的喜欢程度及身体健康状况可能影响个体自残自杀行为。高校生命意识教育需要关注群体差异与重要影响因素,预防为先。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2-0090-03
所谓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一种自觉感悟和态度。人只有有了自觉的生命意识,主动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才能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才能努力去實现生命的价值[1]。可以认为,培养健康、积极的生命意识是生命教育能够取得成效的关键。
生命意识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高级层面,在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探索中,仍显薄弱,尤其对不同成长背景下长大的大学生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意识教育,更是亟待发掘。来自不同成长背景的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有无差异,有何特点,对生命教育的深入展开有何启示?笔者就湖南省内10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展开了深入调研。
一、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在湖南省内重点本科、一般本科、专科共10所高校抽取1000名在校大学生施测《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43份,有效回收率94.3%,被试样本有代表性(见表1)[2]。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研究工具:《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调查问卷》,SPSS 17.0统计软件。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成长背景下大学生生命意识状况比较
以性别、独生子女、宗教信仰、兴趣爱好、生死经历、近期重大生活事件等为自变量,以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见表2、表3)。
1.男女生的生命意识水平无本质差别,独生子女与否则存在差异。性别在生命态度调查的所有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生命或死亡的态度,男女生并无本质差别。然而,独生子女在表达对他人的爱与关怀、对死亡的态度方面,较非独生子女更积极(P<0.001);非独生子女在对自杀者、自杀者家属的态度方面显得更为宽容(P<0.05)。
2.宗教信仰可能影响个体生命态度,明确的兴趣爱好则可能提升生命积极性。有无宗教信仰在生命态度总分、生命存在感、爱与关怀、死亡态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等五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都表现为无宗教信仰的个体生命态度得分更高,更能感受自己的生命存在价值,正确面对自杀与死亡。而有无明确兴趣爱好对个体的生命态度影响极大,除对自杀行为及自杀者的态度外,其他各维度的差异几乎都极其显著,且都表现为有明确兴趣爱好的个体生命态度更积极。
3.生死经历严重影响个体的生命态度,近期重大生活事件往往带来消极影响。有无经历亲友死亡除在生命存在感、对安乐死的态度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项均差异显著,且表现为经历过亲友死亡的被试整体生命态度、对自杀行为的性质认识更积极,而对自杀者及其家属的态度则更难接纳。个体有无自残自杀史在生命态度总分、生命自主、爱与关怀、生命存在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等方面差异非常显著(P<0.001),且都表现为无自残自杀史的个体得分更高,更积极;家族中有无自残自杀事件在爱与关怀、对自杀者、自杀者家属、安乐死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有家族自杀史的个体,更能表达对他人的爱与关怀,无家族自杀史的个体对待自杀者及其家属、安乐死的态度更宽容。近期有无重大生活事件除对安乐死的态度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项均差异极其显著(P<0.001),无重大生活事件的个体整体生命态度更积极,但对自杀者及其家属的态度则经历近期重大生活事件的个体显得更宽容。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性别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无太大影响,而是否有明确兴趣爱好、宗教信仰会多方面影响生命意识水平。宗教信仰可能影响个体的生命存在感受及面对死亡的态度而拥有明确的兴趣爱好,更易让个体的生命态度更积极。有无重大生活事件甚至亲友死亡经历、自残自杀事件,会带来生命意识水平的极大差异,进一步证实了现行高校危机干预理念中,要特别关注家族生命事件对大学生生活负性影响的积极意义;而有无自残自杀史在自杀行为性质认识、自我生命存在感方面差异显著,也进一步证实个体的生命意识会严重影响其日常行为,从意识教育层面入手,可有效预防生命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探明可能直接影响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的具体因素,我们进行了相关分析。从表4可见,生命态度量表总分与家庭来源地、宗教信仰、自残自杀史、当前身体状况、近期重大生活事件、对自杀行为的性质认识等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兴趣爱好、亲友死亡经历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个体有无自残自杀史与生命态度量表总分、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独生子女、宗教信仰、亲友死亡经历、家族自残自杀史、近期重大生活事件等显著正相关,与对家庭的喜欢程度、当前身体状况、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
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1.影响生命态度量表总分的8个因素中有5个进
入了回归方程,确定系数为.469,拟合性较好,F值较高,P值远远低于0.001。根据模型5 产生的回归常数和偏回归系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生命态度量表总分=282.993+.211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258明确兴趣爱好+.215近期重大生活事件
+.157家庭来源地-.108亲友死亡经历
由模型可看出,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家庭来源地、有无明确兴趣爱好、亲友死亡经历、近期重大生活事件等6个因素对个体整体生命态度存在较大影响。
2.影响个体有无自残自杀史的10个因素中有6个进入了回归方程,确定系数为.391,拟合性一般,F值较高,P值低于0.001,根据模型6产生的回归常数和偏回归系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有无自残自杀史=1.526+0.239家族自残自杀史
-0.127当前身體状况+.099对自残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088家庭的喜欢程度+.066生命态度量表总分
+0.62宗教信仰。
由此可见,有无家族自残自杀史、当前身体状况、对自残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家庭的喜欢程度、生命态度量表总分及宗教信仰等6个因素显著影响到个体有无自残自杀行为。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个体生命态度及会不会有自残自杀行为,可能与宗教信仰、兴趣爱好、近期重大生活事件、亲友死亡经历、人际及家庭关系状况等多因素密切相关,个体生命态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家族有无自残自杀史、对家庭的喜欢程度及当前身体状况等是个体是否可能采取自残自杀行为的重要参考因素。
四、思考
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潜藏有大量的自杀风险因素,高校教育者需在重视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做好生命教育,尤其是自杀态度、死亡教育的引导工作[3];有无自残自杀行为的个体在生命意识水平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实则从另一侧面揭示了生命意识教育的极大可作为空间。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状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何在关注大学生精神追求的同时,关注特殊成长背景大学生的呵护,考虑其群体差异性,并有效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亟待深入探讨。
当前,每年超过100位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无疑给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敲响了重要警钟,在强调高就业率、考研率的同时,如何回归教育的根本,关注生命本身[4],让更多的天之骄子主动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真正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值得继续推进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许海元,张艳红,付海玲.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
向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9,(1).
[2]程燕,谢罗奇.高等院校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J].
校园心理,2016,(4).
[3]张福珍,王兰兰.从大学生非正常死亡谈高校生命意识
教育[J].江苏高教,2009,(2).
[4]章坤.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其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
2009,(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