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专业转型的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4-05-07

石彭灵+杨品+罗玉双

摘 要:文章依托高校转型机制,开展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以相关科研热点与生产企业关注的问题为基础,以课题形式开展综合大实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企合作,丰富产教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水生生物学;专业转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2-0016-02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湖南文理学院在2014年被确定为湖南省2所转型试点高校之一,2016年被确定为“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国家级转型试点学校。学科专业转型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等是转型试点高校需要持续推进的工作。水产养殖学专业因其生产实用性高、渔业科技人才缺口较大,被列入湖南文理学院第一批转型专业。“水生生物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水生生物学研究性教学”、“水生生物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等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学校批准立项。对“水生生物学”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不仅因为这门课是学好后续“水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调查”等课程的重要基础,更是由于这门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

一、开展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紧扣“转型”主题,传统教学注重“理论分类”转向应用型科研与生产实践的需要

地方院校由传统学术型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不仅是地方院校自身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在知识与技术更替迅速增长的现代社会,理论知识需与先进技术相融合,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因此,高校课程设置与课程设计需紧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根据当地市场需求灵活调节,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链与产业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并体现良好的职业导向和应用型特色[1]。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课程实验的作用仅体现在验证观点、帮助理解知识点等方面,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缺乏认知[2]。然而,水生生物学教学,不仅是要记住水生生物种类特征等理论知识,重要的是要将课堂上学习的分类知识转变为娴熟的分类鉴定技术,并理解水生生物分类是如何运用于科研与生产的。水体富营养化防治、水利工程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等方面是水生生物学应用于科研的重要方向;水体初级生产力估算、渔产力评估、养殖容量和投饵投肥量的确定等方面是水生生物学应用于生产的基本方向。这些方向都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水生生物鉴定技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水生生物学因其庞大的种类数量、同属相近种类间不明显的分类特征、玻片标本呈现的颜色形态与浮游生物实际状态相差甚远等特点,使学生对水生生物学的学习十分吃力。教师携带藻类模型和实物上课堂、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3]、实验室对学生全天开放等探索形式不断涌现[4],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合格的现代渔业生产技术技能人才匮乏严重是当今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转型试点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充分论证,精心设计,教师对培养过程认真执行,各方合力将生产、教学、科研融合做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成功率。

(三)促进“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

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期我国教育规划对地方高校转型提出的重要要求。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需要高校与企业开展多元化、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除了教师团队到企业提供技術服务、高校学生在学期间到生产企业进行1—2次的生产实习或实训,还需提供更多途径与思路让专业与产业更好地衔接。这一点应充分体现在高校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上,将实践性强的课程实验进行改革,紧密联系生产企业关心的问题,设计综合性实验,与企业协同完成也是促进“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

二、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

(一)实验教学基本情况与教学目标

基本情况:课程教学团队由6位水产养殖专业人员组成,教授3名、讲师2名、企业技术人员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4名。教学团队中获得学校“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的有4名,他们具有良好的科研经历和生产实践经验。水生生物学实验课时为24学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42.86%。

教学目标:掌握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鉴定技术,认识常见水草种类,认识水生生物调查在生态环境监测、渔业养殖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验策略设计

实验教学内容:依托课程教学团队中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生产实践需求,设计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分别为:1.养殖湖泊水生生物调查;2.不同水色池塘浮游生物组成比较;3.淡水浮游硅藻的分离纯化与培养;4.不同环境因子对几种水华蓝藻生长的影响。以课题形式开展课外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实验策略:学生每6—7人为一组,形成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实验操作过程与实验结果汇报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1“养殖湖泊水生生物调查”,我们采取与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方式,在鱼类饵料丰富的秋季,对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所辖的几个大型湖泊进行3—5天一次的水生生物调查(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草)。实验2“不同水色池塘浮游生物组成比较”则到校外合作基地常德市西洞庭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示范基地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工作。实验1和实验2要求每个实验组独立完成1个湖泊或池塘的水生生物调查与分析工作,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完成样品采集、现场物理指标检测、室内化学指标测定、水生生物分类鉴定等工作。实验3和实验4,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教师科研经费作为为平台和资金保障。这两个室内实验,除了实验前期准备工作是全组人员共同参与,正式实验阶段的藻种分离、定期取样检查、指标监测等工作由组员轮流完成。endprint

三、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程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实践操作、协作交流、资料搜集、创新能力、情感价值和成果展示八个方面设计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规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三者综合评分方式。

本课程实验教学的成果包括小组报告和研究性小论文。每个小组将实验结果在课堂上汇报,学生和教师完成提问和共同评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1个课题,完成研究小论文。本课程考核形式分为四种。

1.实验操作表现(分数占30%);2.水生生物种类现场鉴定(分数占20%);3.课堂讨论报告及讨论表现(分数占25%);4.研究性小论文(分数占25%)。

以上四项均按百分制测评后再加权。

四、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与以往传统实验教学方式相比,本次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总体上取得了较为圆满的结果。该教学方式主要达到了以下几个目的。

(一)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素质

在对浮游植物进行分类鉴定时,学生以自己采集的藻类鲜样为主要观察对象,掌握了硅藻烧壳处理、浮游動物解剖、使用油镜和相差显微镜拍摄藻类显微图片和根据分类特征逐条对比对藻类定种。室内实验在学生全体参与与轮流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结果分析与汇总在教师协助下完成,这使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认识和理解。分组汇报使学生了解多种水体情况并学习更多水体改善方案,使其深刻体会专业知识对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

(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野外调查实践中,每个小组组员会共同负责所采集样品的整个调查分析过程;在室内实验中,各组成员分工和责任明确,主观能动性提高。此外,由于实验结果往往不能预知,学生须认真仔细地对待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课程与课题融合、作业与研究报告融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宽松自在的实验环境下完成了被动应付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得教学质量也大幅提高。

(三)增强产学融合、服务地方的意识

通过本次水生生物学实验课程,统筹了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增加了学生与企业的接触机会,达到了专业服务产业,企业对学生比较满意。在调查不同的湖泊和池塘水生生物群落时,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搜集所调查水体中放有机肥、洒无机肥、放养种类和密度、捕捞情况等资料,指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不同的放养建议和水体改善方案,学生熟练的操作、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企业的好评。

企业和科研平台为本门课程实验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与经费保障,学生向企业展示了良好的学习风貌。以专业转型为契机,将课程实验与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这个过程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校企合作,丰富产教融合途径。

参考文献:

[1]吴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探究——基于应 用技术大学的摹本[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9).

[2]蔡鹰.论高校学生实验基础能力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 管理,2015,(10).

[3]徐镇,陆开宏,林霞.《水生生物学》课程开放互动式实验 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

[4]潘宏博,姜佳枚,王丽卿等.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