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刑犯九监区里的艰难救赎

时间:2024-05-07

姜博文

在外人眼中,福建省建阳监狱九监区是神秘而可怖的存在。过去,它收押重刑犯;自2011年起,它成为集中收押限制减刑罪犯的监区。限制减刑,往往因为这些罪犯“无法无天”的过去。背负滔天的罪恶,法律惩罚他们以漫长的刑期。二十余岁的青年人进来,出去时或已临近花甲之年;中年人进来,出去时几乎要成耄耋老人;或许也会有人逝于此地。民警在这里与罪犯朝夕相处,他们帮助罪犯忏悔往昔,救赎将来。

九监区的“秘密”

三层楼,回字形的闭锁空间。作为集中收押限制减刑罪犯的监区,这里聚拢了绝大多数监狱都少见的罪恶。

2011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开始实施。修正案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情况,可以在作出裁判的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同年,一批限制减刑罪犯开始集中到建阳监狱九监区。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在九监区如今收押的数百名罪犯中,有近九成是限制减刑罪犯。他们当中,还没有人刑满释放。

忿恨、偏执、暴力倾向,并不会在这栋三层建筑物里自行消退。他们只是一时隐忍,稍有疏漏就可能重新开张。

为防止疏漏,一套缜密的规章控制着这里:监舍里,不带门的厕所与房间相接。房内不设上下铺,防止罪犯上吊自杀。房内没有桌子,小板凳也是塑料的,避免成为罪犯们互相攻击的武器。吃饭时,罪犯不许聚集,避免抱团交流负面情绪。

民警们白天6点起床,开监舍门,监督罪犯习艺、上课。夜里,他们即便睡下,也不敢卸下五公斤重的警械装备,睡梦中也随时等待着尖利刺耳的警报声。

九监区少有新鲜事。矛盾与争执循环往复。分菜时肥瘦肉分配不均是导火索,洗手时把水甩到他人身上也是。一名投掷炸弹炸死人的罪犯总拿一本小本子,记恨地写下其他罪犯或民警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不光记录,他还攻击。监区内没有趁手的“武器”,他就磨尖牙刷柄捅人。监区不得不改进牙刷款式,不留柄,只剩套在拇指上的牙刷头。

一名脾气暴躁的罪犯因琐事和其他人争吵,被九监区二十五分监区长葛敏教育了。他当场表示,死是无所谓的。

有的罪犯已经付诸尝试。葛敏在保温杯底座里找出过布条,那是为上吊准备的。也有罪犯收集药片。一个罪犯过习艺车间的安检时,发现嘴里含着一截弹簧。

亲情,或许是救赎的突破口

三年前,童亮接任九监区长,尝试了许多改造方法。他要民警们常与罪犯聊天,“找到共同语言”。

親情,或许是救赎的突破口。童亮发现,在九监区改造期间有过重大违规行为的罪犯,九成都没有亲人帮助接济。

多位受访民警都会说起一名劫杀了自己外婆的罪犯。案发后,父亲和3个姐姐与他断绝来往,母亲也近乎精神崩溃。在九监区服刑的头6年,没有家人联系过他。他冲动易怒,闹绝食,用头撞地寻死。

葛敏跟同事多次给罪犯父母打电话,家访,希望家人给罪犯一些关爱。后来罪犯母亲终于同意拍一段视频告诉儿子,她原谅了他。监狱里,看到母亲视频的那一刻,罪犯长跪不起。他不再寻死,代之以积极改造。

亲情是连结高墙内外的纽带,让罪犯心里有个挂念。三四十岁的惦记父母,五六十岁的牵挂孩子。

监狱民警是监狱里的园丁

有人说,监狱民警是监狱里的园丁。这正是黄韵齐报考建阳监狱的理由。黄韵齐大学读的是音乐影视,2012年毕业。当时,建阳监狱正需要懂音乐的人才实施艺术矫治项目。2019年,黄韵齐被调至九监区。每周有两三个晚上,新闻时间结束后,黄韵齐在音乐教室给罪犯上大约一小时的课,教乐理知识、合唱、识谱、视唱练耳。不过,相比“艺术矫治”,黄韵齐有更现实的考虑:音乐足以消磨漫长的服刑时光。

九监区民警林凯兵也用艺术解开过罪犯的心结。那是罪犯罕见地流露出对前尘往事的眷恋,对高墙外大千世界的向往。

在九监区,改造与救赎追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童亮让罪犯设立些小目标,“让他有个希望,有个寄托在里面”。目标可以是两个月内不与其他人吵架等。有罪犯希望资助贫困儿童或罪犯子女上学,监区联系公益组织与民政局对接捐款事宜。民警们给每个监舍都送了盆栽,有西红柿、葱、小白菜、草莓等蔬果。栽培全靠罪犯,罪犯们对此很用心。

(摘自《南方周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