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房喻院士有点“疯”

时间:2024-05-07

痴迷科研的人,多少会有点“疯”。为了研究爆炸物敏感材料,出差途中,一看到嗅爆犬,房喻就跟着跑,观察犬的行为。在实验室,他举着臭袜子,托着烂苹果,跟学生一起排除“异味”干扰。经过20余载持续攻关,中科院院士房喻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制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爆炸物探测装备。

用技术感知“危险”

房喻的研究,实际上是研发替代“嗅爆犬”的“智能狗鼻”,即微痕量物质的气相探测技术,以实现对各类危险物质如爆炸物、毒品等的高灵敏度探测,其中核心技术是传感器。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在全球率先启动了“电子狗鼻”计划,逐渐形成了技术垄断,一台重量不足1公斤的设备进口到国内,售价达42万元,几乎不讲价。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持续扩大开放,地铁、机场、国际会议、重大赛事等安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国产技术却捉襟见肘。嗅爆犬作为传统探测方式,不仅成本大,且准确率不高,还面临“生老病死”的难题。“我们深感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周期太长、投入太多、风险太大……传感器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少则十几年,多则数十年。1998年回国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后,在当时楼道里还经常“浓烟滚滚、气味扑鼻”的实验室条件下,房喻带着学生开始破解传感器“薄膜荧光探测”技术之谜。

  与专业嗅爆犬“气味识别”的工作模式相似,荧光探测也是基于嗅觉,但需要在“敏感薄膜材料”上取得突破。为了排除“异味”干扰,房喻举着臭袜子,托着烂苹果,和学生一道做分析实验。

  2010年,时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的房喻,拒绝了前往知名985高校的“升职”机会,原因很简单,“我一旦走了,传感器的研究有可能全部荒废”;2014年,他又坚决“请辞”,从校长职务上退了下来。“说实话,这些对我的吸引力没那么大。我想把时间腾出来,赶紧将计划中的研究做好,这也是我回国的初心。”

  2014年,房喻团队研发的“隐藏爆炸物超灵敏探测装备”正式问世,在爆炸物探测种类、敏感器件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上,均对国外同类仪器实现了超越。“即便装过爆炸物的容器清洗40次以上,接触爆炸物的手清洗2到3天,我们的技术都可在数秒钟之内,将其检测出来。”房喻说。

  G20峰会、博鳌论坛、上海进博会、港珠澳大桥通车典礼……当房喻团队研发的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中国智造”产品,陆续在一些重大场合发挥安保作用时,他们已开始新的求索之路。

  如今,整机重量只有450克的手持式毒品薄膜荧光探测仪,已在我国禁毒一线投入使用。民警在不开包的情况下,利用这种“緝毒黑科技”就可知晓包裹内是否藏有毒品,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钟。

“顶天立地”做科研

“虽然我难以想象我们一介儒生能影响多少国运……但我们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我们衷心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我们,总会有些不同。”1947年,著名科学家黄昆在写给杨振宁的信中如此写道。黄昆回国后,成为中国半导体学科的一代宗师。

半个世纪后,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房喻,面对留英还是回国的两种选择时,脑海中不止一次回想起黄昆先生的这句话。

1956年,房喻出生在陕西临潼一个普通的农村之家。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房喻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36岁的房喻自费出国留学,读书深造。身处异乡6年,在学业上“只争朝夕”的房喻,深感国家在高科技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甚大。

房喻放弃了优厚待遇,踏上了归国之路。

  “科研要立足学科实际,面向国家建设需要,着眼国计民生,从源头上解决真问题,满足真需要。”房喻认为,“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研究是能够顶天立地的,是可以对国家、社会、百姓作出贡献的。” 他的团队将分子凝胶引入推进剂的研制,解决航天界公认难题;建立公斤级多相云爆剂,破解我国高能材料制备技术困境。

(据新华社12.9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