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在新冠疫苗研发竞争中,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小猴子竟成了这场战役中最抢手的资源之一。以猴子为代表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是众多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实验对象。不同的科学实验会用到不同的实验动物,包括最常见的啮齿类即小鼠,可爱的兔子、犬类、雪貂和小猪,以及不那么可爱的乌鸦、果蝇……但如果以实验的复杂性和成本来衡量的话,处在这个鄙视链最顶端的,非猴子莫属。但是眼下,摆在全世界科学家面前的一个难题是,新冠疫苗与药物研发任务紧迫,但能立即使用的实验猴却不多了。
为何“一猴难求”?
一只小猴子从野外走向“商品”,需要两代猴的努力。按照相关规定,每只实验猴都必须有详实的遗传档案和健康档案,只有要求的病原微生物检测阴性的、人工饲养的子二代及其后代才能用于实验研究。对实验动物的严格要求在保证研究质量的同时,也拉长了实验猴的供应周期。第一批子二代“商品猴”最快也要8年才能出栏,此后进入相对稳定的供应周期。“这是当前甚至今后三到五年实验猴供应紧张的一个客观原因。” 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书记赵胜利说。
食蟹猴和恒河猴是两种最主要的实验猴。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秘书长张玉超告诉记者,目前全国两种主要实验猴存栏24万余只,除幼猴、种猴外,实际商品猴存栏约10万只,如果再去除被海外预订、包销的,年龄太小的或“更年期”猴,国内存量仅有约3万只。
新药临床前试验是国内用猴量最大的地方,每年约消耗2.5万只猴子,主要为食蟹猴。而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无疑是推动实验猴用量猛增的根本原因。
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首席科学家李秦介绍说,国内实验猴销量和使用量,从2013年的七八千只涨到了2019年的近3万只,主要用于药物研发和安全评价。基础研究则是实验猴的另一个主要“使用场景”,每年用量大约在5000只。
“一猴难求”的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国实验灵长类养殖开发协会创始人熊万华介绍说,食蟹猴占中国实验猴产业总量的80%~85%,但它并不是中国本土物种,需要从东南亚引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实验猴产业的主营业务“出口”受到影响,猴子一度滞销,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峰,中国暂停了种猴的进口。直到2018年底,国家才特批了部分猴场的进口申请。但因新冠疫情的暴发, 2020年1月26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要求“各地饲养野生动物场所实施隔离,严禁野生动物对外扩散和转运贩卖”。中国实验猴进出口业务又就此暂停。
在赵胜利的印象中,“猴荒”早在2018年就已经开始了,猴价随之越炒越高,逐渐超出科研单位的承受范围。实验猴身价从2016年下半年的1.5万元/只飙升到了现在的6.2万元/只。很多研究人员向协会反映“买不起、买不到猴子”。在此背景下,一些大药企开始收购、兼并、建立自己的猴场,把半岁、1岁的猴子先买到手养着,留待后用。
昂贵的基础研究资源
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的红砖科研楼楼顶建有一处独特的空中猴园,小猴子在里面荡着秋千,随时享用鲜美的水果,或是摆弄小玩具自娱。这里是该校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的实验室,饲养着超过700只食蟹猴和300只恒河猴。作为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提供灵长类基因编辑、灵长类动物大脑MRI影像数据等多种综合服务。
“如果想把所有研究问题都认真探讨清楚的话,猴子肯定是不够的。很多时候,会根据现有动物资源适当调整或砍掉项目,把动物需求量降到最低。”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牛昱宇告诉记者。
据介绍,自2020年1月26日到6月29日,行業协会已从各会员单位协调出3551只实验猴,专供新冠相关的基础研究。2020年5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领衔的多家单位合作完成的《SARS-CoV-2病毒灭活疫苗的快速开发》在《科学》杂志发表,成为全球首个公开报告的新冠疫苗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文章宣布,由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疫苗安全有效。该实验就是在恒河猴身上进行的。
牛昱宇介绍说,从“十三五”时期开始,在生物医学领域,不论是国家科研项目的立项,还是各科研单位自己的研究,都会涉及灵长类动物,大家都意识到用猴子开展研究能回答更多原来在啮齿类动物身上未能找到答案的基础科学问题。在国际范围内生物学前沿研究的发展,也有进行灵长类动物实验的需求。
猴实验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费用昂贵。一般需要用猴子的科技部重点项目,经费都在千万元量级,其中近1/3用在了实验猴的模型建立上。猴子在研究以外的时间需放在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员看护,每只猴子的购买及养护成本已经达到了5万元~10万元。
随着国内新药临床前试验用猴量的增加,逐渐挤占了原本给基础研究用的猴量。“要把市场需求与科研及国家需求用猴区分,保障基础研究的实验猴用量。”中科院院士季维智告诉记者。他呼吁建立国家级非人灵长类研究中心,一是用灵长类动物来研究生命科学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二是针对复杂疾病建立灵长类动物模型,研究疾病发病机制,找到治疗方法。(摘自《中国新闻周刊》4.17 李明子/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