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盲人“摄影师”

时间:2024-05-07

举起手机,不曾抬头,眼前横跨两岸的广州海印桥,是龙井的拍摄目标。举起的右手,按下快门,保持姿势,身体转30度,再按一下快门,再旋转,再按。180度后,手机里多了五六张照片。“总有一张是拍对的”,但照片的对与错,对龙井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

“看不见”的摄影

2014年的一天,龙井突发奇想,打开手机的相机功能,对着桌面拍摄,然后把存入相册里的第一张照片发到了朋友圈,没有配上任何文字说明,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拍了什么。

直到有朋友在照片下留言,他才知道,自己拍了一个原本用来装巧克力的空盒子。朋友们问:“你在玩看图说话吗?”他留言回答:“我不想朋友圈那么‘斋’(单调)。”

后来,通过网络,他才知道这种旁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有个很学术的名称——非视觉摄影,用视觉之外的感官体会这个世界,用图片记下某一瞬间。

两三岁时,因为视觉神经萎缩,龙井视力直线下降,直到如今,光透不进他的眼睛。

龙井喜欢独来独往,走路從来不用盲人拐杖,双手放在身体两侧,轻微摆动并伴随着节奏打着响指,轻盈地往前走着。他解释,响指发出的声波可以帮他判断障碍物的方位和距离。偶尔也有失灵的时候,撞到人,说句“不好意思”,绕开后继续前行;也摔过跤,但在他看来,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他就是不想用拐杖,作为他对命运的小小抵抗。

刚开始玩摄影,水壶、天花板、冰箱、微波炉,各种生活中熟悉的物品,成为了他摄影创作中陌生的构图。虽然自己看不见,但也觉得足够,“你发朋友圈也是为了给别人看”。

龙井身边有不少盲人朋友,接触过非视觉摄影后,就没有再继续。“害怕出错,害怕被嘲笑是主要原因”,拍不好,会被质疑拍照的意义,会被强化视障人士的身份。“但每个人都有拍摄的权利,我们也不例外。”龙井说道。

虽然质疑声依然会有,但他的表达不会停歇。

摄影,成为第二表达

与龙井一样坚持非视觉摄影的还有李金古。金古是广州首批接触非视觉摄影的视障人士。以前,金古的表达工具是嘴巴,凡事靠口“说”。但口说无凭,感受到的,对方未必能体会。摄影,成了他的第二表达。

“我能听到猫咪叫,摸到它的绒毛,但我该如何证明它的存在?”在同事的帮助下,金古顺利拍下按摩店门口的橘黄色小猫。一切的经历,都有了凭证。

非视觉摄影,让他的生活能被更多的人看见,而摄影带给他的,是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原来只愿意摸索着熟悉的墙壁往前走,而现在,为了拍下更多的风景,他愿意绕过墙,走向下一个转角。旅途成为了他“可见”的风光。相册里还增添了不少金古的自拍照,仰着脸,眯眯眼,微笑,不需要滤镜加持,他只想证明自己曾“到此一游”。金古希望通过非视觉摄影,打开社会上对视障人士“封闭”的印象。       (摘自《南方都市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