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7月26日,随着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中国也首次成功验证了火箭第一级落点的精确控制技术,成为全球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火箭精准回收有何困难?落点可控技术的突破,对于中国而言意义何在?
为何在诸多航天强国中,只有美国与中国在此领域取得突破?中国航天专家、小火箭联合会创始人邢强博士告诉记者,火箭第一级与火箭主体分离后,残骸的气动外形改变,从高空掉落时的飞行轨迹与火箭起飞阶段完全不同。如果想要精准回收第一级残骸,不仅需要掌握它的气动特征,而且还要有特殊的姿态控制设备。而这次长征火箭使用的栅格舵就是其中之一。
外形看起来有点像“苍蝇拍”的栅格舵,是一种非常规的气动稳定和控制舵面。邢强介绍说,它的气动设计非常复杂。如果设计得好,它能增加飞行器的飞行稳定性和操控性;但如果设计不当,反而会带来极大阻力。此外,栅格舵的结构比较复杂,对加工工艺要求很高,也限制了它的廣泛应用。据介绍,栅格舵在火箭上升段需要紧贴火箭避免对发射任务造成影响,在残骸再入大气层段则需要完成解锁-展开-按控制指令转动等一系列复杂动作,还要承受上千度高温、近10倍自重的冲击力。
最早在栅格翼/舵方面展开研究的是苏联,并在SS-20战略导弹、R-77中程空对空导弹等武器上得到应用。美国开展栅格翼的研究工作比较晚,但发展非常快,号称“炸弹之母”的GBU-43大型空爆炸弹就依靠栅格翼保证精准的飞行控制。“猎鹰9”火箭第一级的回收,更是靠栅格翼与反推力系统的完美配合实现的。
(摘自《环球时报》7.2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