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廖祥忠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要改四风、转作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但目前一些党员干部依然存在“做不到”或“做不好”的现象。比如有的党员干部还在左右观望,没有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视;有的虽然思想上重视了,但行动上却没有真正落实;有的虽然行动上落实了,却没有做到真正用心,而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作秀式地完成表面文章;有的虽然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也用心地去做了,但却没有投入真情实感,得不到老百姓的肯定。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努力从认识上、行动上、态度上、情感上等各方面下功夫,牢记宗旨,脚踏实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真正认识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做任何工作,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思想的深度及行动的力度。只有在认识上真正明白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才能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如果在认识层面没有深刻理解其重要性,那么也不可能在思想层面重视,接下来所付诸的行动自然是效果不佳。有时虽然认识到了重要性,但如果认识的高度不够,最终效果肯定也不甚理想。
如何真正认识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呢?关键是要深刻地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和政府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根由和客观依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这些传统治国理政观念,拿到今天也能说明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孰轻孰重。这些道理,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事关治国兴邦。***总书记深刻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我们要时刻明确,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安身立命之本,坚持和维护党的群众路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是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工程的必然选择,坚持走群众路线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和重大的政治使命。
事实证明,只有有深度、有高度的认识才能有效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对于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绝不能止步和满足于浅层次,一定要求深、求透。如果走群众路线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20多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对苏共亡党亡国的反思,也进一步意识到,对于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以及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如果我们经得起防得住,就能跨过难关,实现国家的稳步发展。反之,就可能会有亡党亡国的致命危险。
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做实事
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干部作风的灵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在为民服务中自觉发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为老百姓做实事,坚决杜绝“作秀”的形式主义。据媒体报道,连续两日,某省某市委书记先是乘公交,继而扫大街,分别被“的哥”和乘客“意外”、“偶然”发现,有网友分析认为照片出自专业摄影师之手,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作秀”的质疑。事实证明,无论在任何地方和单位,只要搭一次“花架子”,就会把群众的心伤一回;走一次“过场”,就与群众的距离远一分。***总书记曾说,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做事与“作秀”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实质却大相径庭。
怎样才能不作秀?***总书记以实际行动作出了表率。“卷裤腿打雨伞”、“顾不上脚底下的积水和大雨淋湿了衬衣”,这样亲民务实和朴实无华的作风赢得了众多好评。领导干部一定要摒弃“作秀”心理,踏踏实实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要学会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群众喜欢的是实实在在能干实事的干部,是能够为群众着想、为群众谋福利的干部。那些只懂作秀、不懂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群众心里是容不下他们的。因此要防止“面子工程”、“一阵风”等形式主义,更不能掩盖问题、弄虚作假。
端正态度真心为群众谋利益
要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党员干部就要从自己的心出发,端正态度,用心提高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什么有些党员干部对于走群众路线的问题,有认识,也有行动,但还是效果不佳呢?关键是态度不端正,没有真正把自己摆进群众里边去,没有把屁股坐在群众的板凳上。因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从群众利益出发,从为民、利民之心出发,用自己的真心、专心、恒心、耐心来服务群众。
端正态度,说到底就是全心全意、心无旁骛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能有任何私心杂念。有些党员干部,在做服务工作时心中总有一些“杂念”,这些“杂念”主要还是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将个人利益置于人民群众利益之上,从而对人民群众斤斤计较,态度冷漠。其实有时候,我们的党员干部多说几句话,就可能让老百姓少走很多弯路,如果党员干部能做到心无旁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就必然赢得群众的拥护。实践证明,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只有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放在内心深处,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爱戴。
心无旁骛、真正用心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其中之一就是积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致力于保持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谐。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这项优越性,党的执政地位以及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才拥有了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而群众基础的夯实则需要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内心深处。随着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各方面制度日趋成熟和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项优势必将得到更多释放和发挥,践行群众路线的制度基础也会越来越坚实。
投入真情真正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文学、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叫做“移情”:作家们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将情感融入作品;读者则是由物及我,情溢其中,从作品中受到情感的感染。这就要求作者必须心中饱含激情,将自身沉醉其中,才能创作出打动人的好作品。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的领导艺术,与文学影视艺术以情感人的创作规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通的。党员干部心中有饱满的激情,对人民群众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真正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如果只是逢场作戏、矫揉造作,群众是不会从内心产生认同感的。
《庄子·渔夫》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党员干部只有对人民群众投入真挚的情感,真心实意、诚心实意地时刻想着他们,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地为他们服务,不是故作姿态,不是强颜欢笑,这样的情感投入才能真正打动群众。这样的领导干部才能真正树立起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良好形象,也才能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对群众怀有真感情,意味着看不得群众受苦,意味着像关心自己和家人一样关心群众。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孔繁森,就是这样从内心深处和群众始终保持情感共鸣的党员干部。要做到像他们一样,我们不但应该在理性上认识到各项工作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更应该从感情上真诚地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作为自己的责任,以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只有包含情感,精诚所至,党员干部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内心的认同和拥护。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重要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丢了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要把群众路线根植于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就必须在认识上求深入,行动上抓务实,态度上求端正,情感上求真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
(责任编辑:翁淮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