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笙清
“便路横穿玉兔门,夜宣狎客宴金樽。江郎才俊思华别,赐坐从容索绣墩。”这是北宋诗人宋白的一首《宫词》,诗中提到的绣墩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日常坐具,取“墩”與“凳”谐音之意,古人一般在它的上面铺盖锦绣而故称“绣墩”。此外,因为它的形状像极了中国的传统乐器大鼓,所以民间一般习惯称之为鼓墩,而其瓷质清凉的特性,又让它有了凉墩的美称,至于瓷凳、瓷鼓、坐墩等,也都是它的别称。宋代诗人周必大曾吟咏之:“黼座衮龙明日月,绣墩珠履切星辰。”
绣墩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认为,绣墩最初以低矮的腰鼓形出现,是战国时期妇女为熏香取暖而设计的一种专用坐具。唐代以后,人们的起居方式一改过去席地而坐的传统习惯,绣墩的样式也随之改变,变得与一般木制坐具差不多高,可以垂足而坐。明代嘉靖、万历两朝是各窑口烧制绣墩最兴盛的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产量最大,品种主要有青花、法华、五彩、三彩等。到了清代,绣墩的使用更趋广泛,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清代小说中,绣墩频频出现,尤其是古代女子的闺阁之中,铺锦披绣的绣墩有极高的出镜率。
(摘自《新民晚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