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神仙的标配用品:葫芦

时间:2024-05-07

《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有一个绘声绘色的神仙故事。东汉时候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一个奇怪的老人在给人看病,身前悬挂着一个大大的葫芦,看完病以后,就从葫芦里面掏出药丸给人吃,几乎是药到病除,非常神奇。费长房知道这位老人是传说中的神仙,就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恳求老人收他为徒弟。老人答应了,就拉着他变成小不点,一同钻到了葫芦里面。

翻开中国历史,你会发现到处都有葫芦的身影。比如说《诗经》当中形容女子,说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瓠”也是葫芦的古称,“瓠犀” 就是葫芦的籽,长得整齐又洁白小巧,用来比喻美女的牙齿是最好不过啦!《论语》中,孔夫子也说,他不能像匏瓜一样仅仅被人挂起来看,而不能食用,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

远古的神话

据考古证实,我国7000年前就开始种植葫芦了。为什么祖先对葫芦这么着迷,远走他乡的时候都一定要带上?可能并不是出于它的实用价值,而是另有原因。在陶器和青铜器发明之前,寻找合适的容器是先民们急于解决的大问题。聪明的祖先在试用过甜瓜、冬瓜和木瓜等各种瓜类之后,又经过一代代尝试,逐渐认为葫芦是最合适的。首先是它长老了以后很硬,而且还有一个把手,可以用来抓握,慢慢又学会了把葫芦锯开制瓢,这就更方便了,不但能盛水,还能盛饭。

大概是因为这种盛具用起来太得心应手,所以即使后来会用陶器和青铜器以后,我们的祖先还是将其做成了葫芦的形状。好玩的是,就连甲骨文中的“壶(卣)” 字都“长”得像一只带一点儿小小装饰的葫芦。

葫芦的文化

或许是因为葫芦在远古文化中的这种特性,也或许是因为葫芦本来就是最常用的容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就跟道教产生了不解之缘。特别是东晋道士葛洪的《神仙传》火爆之后,葫芦随着壶公、铁拐李、尹喜等神仙人物成了人所共知的道教文化符号。身上背一个油光锃亮的大葫芦也成了道士形象的标配。到了明代的小说《西游记》中,葫芦不但成为太上老君用来装丹药的器皿,而且还成了银角大王手里可以吸入万物的神奇宝物。

葫芦还是古代人婚礼上的主角之一。按照上古时期的习俗,举办婚礼的时候,首先要准备一只匏瓜,将它一分为二成两个瓢,然后新郎新娘各执一个,盛满酒,再将它们的把接到一起,然后两人共饮。这套礼仪就叫“合卺”,寓意夫妻双方从此以后成为一家人。到了后世,葫芦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于是就改成了双方互相交换杯中酒饮用,这就是交杯酒的由来。

在南方一些省份的口音中,葫芦往往被叫作“福禄”,这种美丽的错位又让它帶上了几分吉祥色彩。所以从唐代开始人们在家中悬挂葫芦或者摆放葫芦形状的瓷瓶,用以躲避灾祸,现代出租车司机们在车中悬挂葫芦的风俗可能就是从这衍生而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