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1984年,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开始使用名曲《渔舟唱晚》。将传统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编创成曲并取名《渔舟唱晚》的人,是古筝演奏家金灼南(1882—1976)。金灼南,山东省临清市金郝庄人。金郝庄村古筝演奏传统由来已久,清末为鼎盛之时,“全村有掐筝者十余名”,其中以金灼南成就最著、声誉最隆。
金灼南出生在一個书香、音乐世家。其祖父、父亲酷爱音乐,擅奏多种乐器,家中藏有大量书籍及筝、琴、琵琶、三弦、胡琴、箫等乐器。金灼南受家庭熏陶,自幼习字学筝,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并对筝学、律学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金灼南18岁考取秀才,后来离开家乡,远赴江南寻师求学,在筝的演奏方面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1912年,金灼南将传统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编创成一曲,取名《渔舟唱晚》。1937年,他来到北京,见到了当时古乐界颇具盛名的娄树华先生,两人相见恨晚。北京烂漫胡同里时常飘荡着清越的筝音。一个灌制唱片的计划开始了,金灼南开始用工尺谱编写《渔舟唱晚》。“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便离开北京,回到老家。
1957年,金灼南去往济南,成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与此同时,他和李华萱、刘玉轩、詹秋、张育瑾等人筹建了“琴学研究会”,挖掘、整理、传播民族传统音乐。1958年,金灼南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1959年,金灼南在山东省艺术专科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古筝,并兼任美术专业书法课程。
晚年,金灼南还经常参加演出,山东电视台录制播放了他的《渔舟唱晚》等曲目。上世纪50年代末,山东省政协组织金灼南等政协委员去农村参观采风,金灼南被火热的场面感动,创作了《凿山引水灌桃园》。金灼南还系统整理了大量筝曲,撰写了《论筝学知识》《古筝教材》《筝学探源》等专著。
1976年,金灼南因病去世。
(摘自《齐鲁晚报》 金明春/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