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在一首诗里,任溶溶说自己“可大可小”。为什么呢?“我翻译创作了太多的儿童文学作品,不知不觉中被‘童化’了。”头发白白,爱说爱笑,乐天单纯,自在洒脱,生活中的任溶溶童心未泯,像个孩子。5月19日,这位被“童化”的老人100岁了。
自译自编故事 任溶溶1923年出生在上海,4岁时随父母回到广东老家,一待就是10年。任溶溶从小就是个电影迷,还痴迷收集电影说明书。到后来觉得不过瘾,他干脆自己写电影说明书。从主要人物到情节设置,从故事大纲到人物台词,任溶溶写得有模有样。虽然读者不多,但这大概算是他最早的创作了。除了写电影说明书,任溶溶还画连环画,甚至在小学二年级时,写过《濟公传》的续集,并像模像样地投给报馆,虽然最后石沉大海,但这样的尝试让任溶溶收获到创作的快乐。
追溯起来,任溶溶真正与儿童文学结缘其实有些偶然。大学毕业后,他的一个同学在儿童书局编儿童杂志,知道他懂翻译,就约他来翻译儿童文学。任溶溶立即被这种好玩的文学迷住了,开始一篇接一篇翻译。后来,他还自译、自编、自己设计出版了《小鹿斑比》《小飞象》《彼得和狼》等十多本儿童读物,让中国的少年儿童也有了甜蜜的“睡前故事”。
自学外语译童话“文革”期间,任溶溶被赶入牛棚,无事可做,他就找出意大利课本学习。当时,他晚上学,把生字和语法规则抄在薄纸上,白天在“牛棚”里背,就这样学会了意大利语。
“文革”后,任溶溶带着自学的语言以及对儿童文学的渴望迫不及待地投入翻译工作,陆续翻译出《假话国历险记》《洋葱头历险记》等国外经典童话,并把从小热爱的《木偶奇遇记》从意大利文译成了中文,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半个小时写出经典 长期翻译外国文学的经历使任溶溶具有开阔的视野,并学到一些儿童文学创作的技巧,平时与孩子们的相处,又让他攒了一肚子的故事,于是当时机来临的时候,他开始创作。
1956年,《少年文艺》的编辑向任溶溶约稿。稿催得很急,任溶溶来到南京路的咖啡馆,要来一杯咖啡,然后铺开纸,奋笔疾书。随着钢笔刷刷地书写,“没头脑”和“不高兴”,两个孩子的形象逐渐在稿纸上鲜活起来,这个讲了很多遍的故事,对于任溶溶来说早已成竹在胸。他埋头书写,毫无障碍,于是这篇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半小时内一挥而就。
这篇童话创作时间之短同它长远的影响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没头脑”和“不高兴”带给几代人欢笑,也让很多孩子在欢笑的同时学会反观自身,改正缺点。它塑造的人物是那么形象,它指出的问题又那么典型,时至今日,这篇童话依然被孩子们喜爱。
(摘自《北京日报》 李墨波/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