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写诗词,避开两个“坑”

时间:2024-05-07

单纯袭用古诗词中优美的辞藻,而没有自己特别的感受是不行的。以下两个“坑”,一定要绕道。

第一个“坑”是生搬硬套。比如,古人常会写到“玉簟”,宋代词人李清照笔下的《一剪梅》里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马明生遇神女歌》里也有“石壁千寻启双检,中有玉牀铺玉簟”。玉簟,意为“玉一般精美的席子”,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如果不加思索拿来用,就不真实,显得很生硬。还有“瑶台”“绮窗”“兰舟”“锦书”等一些物象,都是古代精美精致的一些事物,不能因为显得美就简单套用。

第二个“坑”是惯性反应。许多人读多了古诗词,发现了一个“表达规律”:别离必“折柳”——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送行必“南浦”——“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古人这样表述,是因为当时确有离别时折柳相赠的风俗,但我们给朋友送行会特意跑去湖边折根柳枝吗?这么做,既不现实也不文明。写诗词和写作文一样,文字要能表达真实的感受、特别的感受,才能有佳作。

想当年,杨万里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一个“送”字一个“滴”字,写出了悠闲的夏日避暑生活;朱自清写月下荷塘,显然是读过杨万里的诗,但他并未简单袭用,而是推陈出新,写出那句现代散文的经典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我們写诗词也应该努力推陈出新。

(摘自《钱江晚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