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南北议和:孙中山无奈妥协

时间:2024-05-07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二十四个省,十五个宣布独立,从农民到工人再到军政要员都参与了进来,然而全国却像一盘散沙。在前线有袁世凯隔江对峙,后方各派别你争我夺的情形下,孙中山的回国暂时让众人重新凝聚在一面旗帜下,他被一致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时为了扩大政府部门,革命党、立宪党、老官僚、军阀纷纷被封了官,鱼龙混杂,思想不一。

成为孙中山秘书处一员的吴玉章发现,官员各怀心思,在南北议和已成定局后,有的已暗自投向袁世凯。在这样的政府中,一些曾经意志坚定的革命党人也受到影响,开始追求个人的名利得失。

孙中山也很郁闷,中国的资产阶级势单力薄,不敢发动农民革命,在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面前丝毫没有谈判砝码,只能一再退却。孙中山虽然对当时议和的条件很不满意,但无奈高层舆论几乎都是赞成议和的,孙中山的坚持反而成为了大家的攻击目标,汪精卫就曾质问孙中山:“你不赞成议和,难道是舍不得总统吗?”

在巨大的壓力下孙中山妥协了,为了保障共和的成果,孙中山想了两个办法:一是颁布约法以法律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二是提出建都南京,让袁世凯离开封建势力的老巢。

但那时法律对于绝对权力毫无办法,关于迁都的问题袁世凯又极力反对。参议院占据最多席位的革命党人不仅没有维护孙中山,反而有很多革命党人士大肆宣扬不迁都的好处。在黄兴发出派兵过来的威胁后,参议院才通过了决议,让袁世凯迁都。

但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孙中山派宋教仁、蔡元培、汪精卫等作为特使北上迎接袁世凯南下,然而袁世凯突然发动兵变,特使们的立场就都改变了。毕竟面对着所谓共和的最后一步,谁都想尽快促成,不愿继续僵持下去,南京参议院不得不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孙中山所做的最后的努力失败了……

(摘自《北京晚报》2.1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