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史纳玺 李 成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
小班幼儿在入园初期通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入园适应问题,午睡时段更是幼儿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情绪的时段,幼儿园教师通常都希望有改善小班幼儿午睡状况、减轻教师午睡管理难度的策略支持。有研究文献表明,音乐对改善新入园幼儿情绪、缓解其分离焦虑等具有积极作用。〔1〕研究者据此探讨音乐环境对小班幼儿午睡的影响,以期为改善小班幼儿午睡状况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浙江省C市某公立幼儿园小三班全部幼儿(共30名)为研究对象①全部幼儿已完成梯度入园。,对其先后进行了预观察(一周)、无音乐环境观察(两周)、第一次音乐环境适应观察(一周)、混合器乐曲环境观察(两周)、歌曲环境观察(两周)、第二次音乐环境适应观察(一周)、多音色器乐曲环境观察(两周)、单音色器乐曲环境观察(两周)。
主要采用观察法,并结合访谈法、问卷法。
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以公开的教师身份参与观察,历时三个多月(13周)。除现场直接观察外,还采用视频拍摄方法进行间接观察,并在后期进行观察分析。观察时间为每日的12:00~14:00,观察内容既有预设的也有生成的,观察要点主要有:安静情况、入睡情况、易醒人数及时间点、独立入睡情况、未入睡人数、总体睡眠情况。其中,“安静情况”的观察包括各时段(根据访谈与预观察,确定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观察)的安静人数及总体安静所需时间(指从躺下到无明显大动作为止所需的时间)的统计;“入睡情况”的观察包括各时段(根据访谈与预观察,确定每隔20分钟进行一次观察)的入睡人数及总体入睡所需时间的统计;“独立入睡”是指不需要教师坐在他床边陪伴或轻拍便能独自入睡。幼儿入睡的判断标准是结合文献调研和教师的实践经验确定的,即①身体保持安静。②眼珠不再转动。③呼吸变慢或伴有轻微鼾声。④身体感觉功能降低。⑤表情放松、略带微笑。⑥肌肉出现抽动。
访谈对象为班级教师和随机选择的部分家长。问卷调查对象为班级全部家长(共30名),内容涉及幼儿平日在园午睡情况、家庭睡眠情况以及家庭睡眠音乐环境等。
本研究所指不同类型音乐环境是指“无音乐环境”和“有音乐环境”。其中,根据音乐的不同种类,“有音乐环境”又分为“器乐曲环境”和“歌曲环境”。在第一次音乐环境适应观察时,研究者对“无音乐环境”“混合器乐曲环境”“歌曲环境”下幼儿的午睡情况进行了对比观察;在第二次音乐环境适应观察时,研究者在第一次音乐环境适应观察的基础上,根据音色的多样性和单一性,将器乐曲分为“单音色器乐曲”和“多音色器乐曲”,并再次进行对比观察。这里,单音色器乐曲是指,该器乐曲作品中,演奏的乐器(音色)只有一种;多音色器乐曲是指,该器乐曲作品中,演奏的乐器(音色)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器乐曲是指,在观察时间内所播放的音乐作品中既有多音色器乐曲,也有单音色器乐曲,在播放方式上通常为两者的适当交叉。
研究者对音乐作品进行了较缜密的思考和筛选。例如,参考浙江省11个设区市22所幼儿园选择的60余首午睡音乐作品①我们在每个设区市随机选择了两所幼儿园,由这22所幼儿园的教师向研究者提供他们各自幼儿园所选择的午睡音乐,再加以整理,形成了60余首午睡音乐作品。,搜集了大量已上市且销售较好的音乐光盘(重点关注婴幼儿及胎教音乐、音乐治疗作品、助眠音乐、国内外经典轻音乐)以及经典儿童电视节目的音乐(如《智慧树》《巧虎》)、著名音乐家的经典音乐作品等,并邀请幼儿园教师反复聆听筛选,同时邀请省内相关音乐专家审核确定。第一次和第二次音乐环境适应观察所使用的音乐作品详见表1、表2。
结合教师访谈与预观察情况,考虑到研究时间的季节性变化(由夏秋季节渐入冬季),研究者最终确定了不同阶段音乐播放的时长,分别为准备阶段10~15分钟、睡眠阶段20~25分钟、起床阶段10~15分钟。
表1 第一次音乐环境适应观察所使用的音乐作品
根据表3可知,与合适的音乐环境相比,无音乐环境中的幼儿午睡表现较差。这表明,合适的音乐环境对小班幼儿的午睡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幼儿的行为表现可以看出,在合适的音乐环境下,幼儿较明显减少了频繁翻身、与邻床幼儿嬉闹等大幅度动作,减少了自言自语、玩自己的身体等现象;在准备阶段和起床阶段,有愉悦心情幼儿的人数较明显增加,幼儿午睡的准备效率、起床效率有明显提高,并会出现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行为。例如,在准备阶段,部分幼儿会按节拍踩点并自觉放低声音走入午睡室、轻哼音乐并主动脱衣躺下,在音乐留白处会表示出对音乐的期待;在起床阶段,幼儿会在哼唱音乐中愉悦起床,会出现合拍拍打床沿、合拍上下微蹲膝盖、盯着音箱聆听音乐等现象。
从对30名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能为幼儿营造睡眠音乐环境的家庭占100%,在睡眠策略中涉及音乐环境创设的家庭占67%。据此,研究者认为,在幼儿园创设合适的音乐环境,有助于改善幼儿在园的午睡状况。
有研究发现,中低音区(中低音区:“大字组+大字一组+大字二组”,中音区:“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的听觉会给主体带来介于兴奋和抑制之间的感觉,中等或中等偏弱(pp、p、mp)的音响往往易促使平和安静的情绪产生,中速或中偏慢(慢速:“Largo广板、Lento慢板、Adagio柔板、Grave 壮板”,中速:“Andante 行板、Andantino小行板、Moderato中板”)的音响易使人产生从容、适意、自然的感觉。〔2〕据此,研究者所选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具体音乐要素,还是整体音乐风格、音乐情感,都较好地吻合了午睡所需的平和、安静、轻松体验的需要。
表2 第二次音乐环境适应观察所使用的音乐作品
表3 不同环境各方面均值对比
本研究通过两次音乐环境适应的观察发现,器乐曲环境更适合小班幼儿午睡的整个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睡眠阶段、起床阶段)。其中,单音色器乐曲环境和多音色器乐曲环境两者差异不大,但效果均低于混合器乐曲环境,歌曲环境相对较适合起床阶段。从幼儿的行为表现来看,歌曲环境在短期内虽有促进幼儿午睡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易出现跟唱、律动等较兴奋现象,反而不利于其入睡。但需肯定的是,在起床阶段,歌曲环境较明显增强了幼儿的愉悦情绪。混合器乐曲环境更有助于幼儿的午睡,究其原因,可能与混合器乐曲音色更丰富,可有效缓解单音色器乐曲环境下可能带来的听觉疲倦而产生的躁动行为(如自言自语、窝在被子里玩耍、频繁翻身、抬头等)有关。问卷调查发现,在有音乐环境创设的家庭中,选择歌曲环境的比重远高于选择器乐曲环境的比重(歌曲93%,器乐曲3%),在幼儿睡眠时选择歌曲的比重分别为,午睡72%,晚睡73%。研究者认为,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歌曲对其睡眠的积极作用会更加逊色于器乐曲。
根据笔者早先的研究发现,在幼儿午睡时,偶数节拍的音乐环境优于奇数节拍的音乐环境,〔3〕因此,本研究所选的音乐作品均为偶数节拍。当然,偶数节拍的午睡音乐作品必须是中速及中速以下较慢速度的作品。奇数节拍如三拍子音乐作品的韵律感较强,往往会使人产生舞动的欲望,因此大多不太适合作为午睡的音乐作品。
本研究表明,小班幼儿午睡的三个阶段都可播放器乐曲作品。在促进小班幼儿午睡上,混合器乐曲午睡音乐环境效果最佳。具体而言,可在大部分幼儿入睡后,以较轻音量播放较短时间的单音色器乐曲,以增强幼儿睡眠的深度(观察发现,单音色器乐曲具有较好的催眠效果);在起床阶段,可播放中等音量的儿童歌曲(可考虑选择器乐曲版本的儿童歌曲,即由儿童歌曲改编而成的器乐曲)。儿童歌曲大多具有易记忆、易理解,且具有一定重复性和情景性等特征,容易引起儿童的认知共鸣。访谈和观察均发现,如在午睡时播放他们在家睡觉时听过的器乐作品,有增强睡眠安全感与认同度的作用,进而帮助幼儿获得较好的午睡质量。
如上所述,幼儿的午睡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我们可根据幼儿午睡的不同阶段选择与之适应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准备阶段的音乐作品风格以悠扬、平静为好;睡眠阶段的音乐作品风格以舒缓、恬静为宜;起床阶段的音乐风格以甜美、欢快、愉悦为佳。
音乐要素和幼儿的情感体验两者之间具有联觉关系。从音乐要素方面来讲,在小班幼儿午睡准备和睡眠阶段,所选音乐作品的旋律以级进音程和小跳音程为宜,这类音乐作品的旋律表现为平和适意,较符合这两个睡眠阶段所需的情绪要求。同时,所选音乐作品节奏以较舒缓的、中速或中速偏慢的、中低音区的、中强偏弱的、柔美温暖的为宜。有研究表明,节奏舒缓、速度较慢、力度较弱的音乐作品与平和安静的情绪具有联觉关系,中低音区的音高与情感抑制具有联觉作用。〔4〕
幼儿园的午睡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连续性,幼儿在整个午睡过程中的情绪状态也是变化着的。因此,午睡音乐作品的选择与呈现必须考虑午睡的阶段性,还应关注音乐作品呈现的先后顺序。例如,同样在午睡准备阶段,小朋友上厕所、洗手、脱鞋衣的过程和躺下还没有入睡的过程往往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因此,午睡准备阶段的音乐作品要与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相适应。本研究发现,《快乐的农夫》(舒曼曲),作为午睡准备阶段的第一首乐曲具有较积极作用,若将其放在第二首播放,就会显得不那么适宜,因为此曲在温暖中稍显活泼。同理,在起床阶段播放的第一首音乐可考虑选择较舒缓温暖、具有唤醒作用的作品,继而可选择较欢快愉悦的儿童歌曲(器乐曲版本)。因为小班幼儿午睡醒来时,往往会出现心绪不安现象,进而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哭闹现象的产生,此时,适宜的音乐不仅具有信号功能,同时还具有安抚情绪、愉悦身心的作用。
午睡音乐环境一般由每个班级自行营造,教师应关注音响设备的选择、摆放以及音量的控制等问题。幼儿离音乐播放器过近或过远,他们在音量的感受性上就会有差异。音乐播放器应放在距所有幼儿基本等距的位置较为恰当。另外,教师除在播放前可利用音乐编辑软件对音量进行整体调整外,也可结合实际情况手动控制音量,以达到最佳音响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对音量的调控与调控者(教师)自身对音量的感受有关,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教师可通过反复实践获取经验,也可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来了解其对音量的感受,进而作出适宜调整。有关幼儿午睡中音量(分贝)的适宜性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显示,随着小班幼儿对午睡音乐作品熟识度的上升,音乐环境效果会下降。这提醒我们,应根据小班幼儿对午睡音乐作品熟识度的具体反应来及时更新曲目,从而持续发挥音乐环境对幼儿午睡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教师应注意收集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午睡的音乐作品,形成适合各年龄段幼儿午睡的音乐资源库。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从小班阶段开始建设的午睡音乐资源库,可使幼儿经过三个年龄段的无意倾听后,产生相当丰满的音乐经验。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可从正面影响幼儿的午睡质量,同时可使幼儿在不经意间获得大量的音乐经验,从而实现使音乐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的效果。
〔1〕李岩.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的音乐治疗干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9.
〔2〕〔4〕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53-84.
〔3〕史纳玺,李成.音乐环境对大班幼儿午睡的影响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6,706(10):24-2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