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天娥 海 鹰
(1湖北文理学院教育学院,襄阳,441053)(2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518060)
2013年的幼儿园“集体婚礼”事件虽已过去5年有余,但其所带来的思考仍在持续发酵中。在学前教育发展逐渐从扩规模转向提质量的今天,以该事件为代表的“童年消逝”问题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2013年1月11日,郑州一家幼儿园为100多名“自由恋爱”的幼儿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踏着《婚礼进行曲》的旋律,身着盛装的小“新郎”和小“新娘”们依次上台接受“主婚人”的询问和亲友团的祝福,最后在众人的见证下“庄严宣誓、交换戒指、紧紧相拥”。事件一经报道,立刻引来学界关注。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教育》杂志、《中国教育报》等学术组织和主流媒体纷纷开辟专栏,特邀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如,姜勇认为这是一件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坏事”,幼儿园需要选择那些真正适宜的教育内容。〔1〕刘焱认为,这与温岭教师虐童、武汉女童车模一样,都是在“游戏儿童”,是一个把儿童当作娱乐对象的成人游戏活动。〔2〕丁海东认为该事件不仅是对于童心世界和早期启蒙敬畏立场的集体绑架与践踏,更是对学前教育应秉持的专业立场与基本操守的彻底“沦陷”或丧失。〔3〕王振宇和刘占兰在通过缜密的学理分析后指出,“婚姻敏感期”是一个没有科学依据的伪概念,是对“敏感期”的滥用和生拉硬拽,以此作为活动的理论依据显然是站不住脚的。〔4〕
在当前学前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这些声音仍然能够振聋发聩,提醒我们严把学前教育质量关,确保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要想从源头上杜绝此类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事件重演,关键还是要帮助一线教师看清问题的本质。研究者认为,该幼儿园策划的这场所谓的“集体婚礼”与以下三个关键词有关:“婚姻敏感期”“幼儿性教育”和“过家家游戏”。就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而言,幼儿园对幼儿发展的上述三个关键词存在误读。
在讨论“集体婚礼”事件时,学界质疑的焦点之一是“‘婚姻敏感期’到底存不存在”,古今中外心理学或教育学名家名著或研究文献中有没有出现过这一概念,3~6岁幼儿是否有谈婚论嫁的内在需要等。那么,园方所称的“婚姻敏感期”这一概念到底出自何处,有无研究依据?
笔者考证得知,“婚姻敏感期”一词最早应是由孙瑞雪及其团队在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提出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①严格来说,荷兰生物学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提出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与奥地利习性学家康纳德·洛伦茨(Konrad Lorenz)提出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有关生物有机体的很多研究也证实了,敏感期的说法要比关键期更灵活也更贴近发展的事实。概念和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发展敏感期理论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德弗里斯发现,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一个时期,会出现与某些环境因素相关的特殊敏感性,这些敏感性又会驱使该昆虫通过适应环境而获得某种机能或特性,于是他首次将这一特殊时期命名为敏感期。蒙台梭利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儿童在发展的某一阶段,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而这个动力又会驱使孩子对这些环境刺激表现出特殊的学习兴趣,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热情,直到内在需求趋于满足,才会逐渐消褪。蒙台梭利通过长期的观察与研究,提出婴幼儿存在九大敏感期,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理念与方法。〔5〕在这些基础上,孙瑞雪将儿童3岁以后特别是4~6岁时对“婚姻”“爱情”“两性关系”等话题表现出浓厚兴趣和高度关注的现象称之为“婚姻敏感期”,同时还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例举了大量案例加以说明,如儿童在这个阶段会说要和爸爸(妈妈)、老师或是某某小朋友结婚,会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送给心仪的对象,发现自己的“另一半”没来上幼儿园或是冷落了自己会情绪低落、无精打采,见到自己的“另一半”与其他异性在一起玩时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和行为,会与自己的“另一半”牵手、拥抱甚至是亲吻,等等。
不难看出,孙瑞雪所说的“婚姻敏感期”实质上是儿童性别角色意识萌芽并迅速发展的表现,并非“学习如何结婚或学习如何为人夫(妻)的最佳时期”。“集体婚礼”的策划者其实是为了追求“人无我有”的所谓办学特色以及“热闹有趣”的所谓教育形式,误读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据“集体婚礼”策划者介绍,他们的初衷是想让幼儿完整地体验一次成人的结婚仪式,对儿童进行早期的性教育。他们认为,这一活动不仅有助于满足儿童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婚姻观”,还能帮助家长学会正确面对“性”这一敏感话题。那么,这种“实景体验”式的性教育是否真的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能否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呢?
众所周知,当幼儿初步形成性别概念和性别角色时,常常会表现出一些与“性”有关的活动,如磨擦大腿内侧、抚摸生殖器、互相观察彼此的性器官、向成人询问与“性”有关的问题等。这些现象本是儿童在生长发育和外界环境刺激相互作用下,所引发的对“性”的好奇。对此,成人应遵循坦然面对、积极回应、形象解释、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进行教育,过早让儿童体验成人意义上的“性”活动或一味回避或敷衍关于“性”的问题,都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早在1987年,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就将“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符合当前发展水平、易于他们理解和接受”作为判断0~8岁儿童教育内容适宜性的重要标准之一。〔6〕对于 3~6岁的幼儿来说,所谓的“健康婚姻观”完全与他们这个年龄段所具有的认知水平不相符。有调查发现,在面对“什么是结婚”这一问题时,约30%的幼儿明确回答说“不知道”,约有30%的幼儿回答“结婚就是要生宝宝了”,其他约40%的幼儿回答说结婚就是“抱抱、发红包、开婚车、放鞭炮、像过节、像过年、喝喜酒、穿婚纱、新娘子到了、新郎官来了、戴戒指”等非常具象的答案。〔7〕
“集体婚礼”策划者说,这次“集体婚礼”是一次“过家家游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游戏实质上是幼儿对成人生活的简单模仿。本来,“过家家游戏”反映的是幼儿对所处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表达幼儿特有的童真和童趣,具有自发性、自由性和自主性。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作为游戏的主体,幼儿需要在自己熟悉和毫无压力的情境中拥有自由选择内容和形式的权利。成人需要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从而让幼儿通过游戏展现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现自己的创造精神。〔8〕而“集体婚礼”,从时间到地点、从服饰到流程、从内容到形式,没有一样是幼儿自主选择的,甚至连“游戏”玩伴(结婚对象)都有可能是教师安排的。这种活动不仅不是幼儿兴趣和需要的表达,而且远远超出了他们已有的认知水平,与游戏的本质追求背道而驰。表面看来,这场“集体婚礼”充满着欢声笑语,“家长很期待”“幼儿很开心、参与度很高”,但是,幼儿的所谓“激动、兴奋”,实际上只是他们对绚丽的舞台、华美的服饰、喜庆的音乐、新鲜的仪式等的好奇和期待而已,活动过程则完全是按成人设计的“剧本”进行的表演。这种活动已不是游戏,而是一场打着幼儿游戏的幌子娱乐成人的“集体作秀”。
2011年1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强壮开端Ⅲ——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质量工具箱》报告指出,如果盲目扩张幼儿教育规模而不关注其质量,将不利于儿童的发展,也不会为社会带来长远的利益。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在稳步扩大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其中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是最根本的措施。从“集体婚礼”事件可以看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相关理论还远未被幼教工作者所正确理解和领会。研究者认为,除了要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以外,更需要切实有效地促进教师在工作实践中的自主学习和专业成长,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1〕姜勇,钱琴珍.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适宜性:评河南郑州市一幼儿园的“集体婚礼”事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583(5):7-10.
〔2〕刘焱.究竟是儿童游戏还是游戏儿童〔N〕.中国教育报,2013-01-27(1).
〔3〕丁海东.敬畏童年是现代启蒙教育的根本信念与职责:由“幼儿集体婚礼”的闹剧说起〔J〕.学前教育研究,2013,(4):3-6,24.
〔4〕王振宇.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从幼儿“集体婚礼”说起〔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583(5):1-6.
〔5〕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单中惠,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13-15.
〔6〕NAEYC.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early childhood programs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EB/OL〕.〔2009-10-12〕.http://www.naeyc.org.
〔7〕佚名.现象透视与科学引导:由“集体婚礼”事件引发的学术探讨.幼儿教育,2013,581.
〔8〕孙莉莉.请尊重幼儿的游戏〔J〕.幼儿教育,2013,58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