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调查及分析*

时间:2024-05-07

周静娴 杨 宁

(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宁,530022)(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一、问题提出

入学准备(School Readiness)是指学前儿童为了能从即将开始的正规教育中受益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或基础条件。〔1〕1990年,美国提出了面向2000年的教育目标,其中第一条即为“2000年时,所有美国儿童都为入学做好了准备”,至此,“入学准备”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而后,美国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提出了入学准备的生态模型,将入学准备划分为儿童的准备、家庭的准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准备。其中,儿童的准备包括学习方式、言语发展、认知和一般知识、情绪和社会性以及身体和运动发展等内容,该模型被相关研究者认为基本适于描述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2〕因此,本研究拟基于这五个领域来探究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

大量研究表明,入学准备是预测儿童未来学校适应以及学业成就的重要指标,〔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孩子往往在入学之初就有所落后,在未来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国外的入学准备研究更关注处境不利儿童,旨在及早识别和干预准备不足的儿童,降低其发展风险。我国的入学准备研究起步较晚,关于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也不多,但目前不多的研究均表明,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入学准备更不足,与城市儿童存在较大差距。〔4〕广西西北部山区是广西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地区之一,加之地形结构复杂,居民多以农耕为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大批年轻父母选择外出务工,将子女托付给父母或亲戚照料监护,导致该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此外,广西西北部山区道路交通不便,幼儿园资源有限,偏远村落的家长为保障儿童入园接受教育,会选择将儿童全托在乡镇的幼儿园,待节假日再接回家中。可见,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背景较复杂,影响其入学准备的因素较多。但是目前鲜有研究关注这一地区儿童的发展问题。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进行考察,以了解他们的入学准备水平,并初步探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的两所幼儿园194名中、大班和学前班儿童为样本。样本的平均年龄M=5.31,SD=0.77。样本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二)研究工具

1.《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试工具》(SRTB-CV)

《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试工具》(SRTB-CV)由东北师范大学盖笑松等人研制,主要用于测查4~7岁儿童在学习品质、认知与一般知识、言语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以及运动技能五个领域的发展水平。该工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8,重测信度为0.87,并具备较好的构念效度和结构效度。〔5〕

2.《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

《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包括幼儿姓名、性别、民族、班级、父母外出情况等基本信息,由监护人负责填写。

(三)数据统计与处理

运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描述性统计

SRTB-CV测验常模对照表将儿童入学准备水平分为优秀、良好、中等、不足、落后五个等级,其中不足和落后两个等级被视为问题检出率标准,即入学准备不足。统计显示,在运动技能领域,有82.5%的儿童存在准备不足问题,仅17.5%的儿童达到中等水平;在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有70.6%的儿童存在准备不足问题,有24.2%的儿童达到中等水平,仅5.2%的儿童该领域发展良好;在言语发展领域,有45.8%的儿童存在准备不足问题,有43.3%的儿童达到中等水平,有10.8%的儿童发展良好;在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领域,有69.6%的儿童存在准备不足问题,有30.4%的儿童达到中等水平;在学习品质领域,高达91.2%的儿童存在准备不足问题,仅8.8%的儿童达到中等水平。从入学准备总分来看,样本的入学准备水平整体较差,问题检出率为81.4%,仅18.6%的儿童能够达到中等水平。由此可见,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整体不足,他们将在进入小学后面临巨大挑战。

(二)不同年龄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比较

通过对不同年龄儿童入学准备得分的分析发现,除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外,其他领域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2。事后检验结果表明,儿童的入学准备整体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但进步缓慢。

表2 不同年龄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比较

(三)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比较

本研究样本共有少数民族儿童107人,为考察他们的入学准备情况,研究者对汉族和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准备得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表3显示,除运动技能领域外,汉族儿童虽然在其他入学准备领域的得分都稍高于少数民族儿童,但是差异均没达到显著水平(p>0.05)。可见,少数民族儿童与汉族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相当。

表3 汉族与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M±SD)

(四)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比较

为探究父母外出打工是否会对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造成影响,研究者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进行了比较。表4显示,留守儿童在除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领域的其他领域表现都稍优于非留守儿童,但差异不显著(p>0.05)。

表4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M±SD)

(五)日托与全托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比较

样本中有很多全托儿童,即仅周末或节假日回家,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里度过。通过对全托和日托儿童的入学准备得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日托儿童在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品质以及入学准备总分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全托儿童(p<0.01)。

表5 日托与全托儿童的入学准备情况(M±SD)

四、讨论

(一)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整体不足

从儿童入学准备各领域和总体得分来看,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整体不足,各领域的问题检出率达45.8%~91.2%,远高于宁夏南部山区的30%~74%,〔6〕且鲜有发展水平达到良好和优秀的儿童,这意味着这些处境不利的儿童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尽管本研究表明从中班到学前班,除认知与一般知识领域外,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逐渐提高(这也许属于成熟效应与教育作用),但这种进步却是缓慢的,因为直至学前班,仍有部分儿童处于落后和不足水平,这与周欣(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广西壮族农村儿童小学前一年的入学准备水平虽有显著提升,但仍然严重不足。这也与大量针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研究结果一致,均证实了处境不利儿童在入学起点上也处于不利位置。观察发现,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有限,活动室环境拥挤且缺少规划,图书、积木等材料配备少,且大多放在园所角落里。访谈得知,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呈现出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强调识字认字的“小学化”教育,另一个极端是忽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二)不同民族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儿童在入学准备各领域得分都与汉族儿童无显著差异。以往有研究发现壮族、回族和苗族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明显落后于汉族儿童。〔7,8〕本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之所以不一致,可能与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不同民族的儿童都同样面临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教育资源匮乏、幼儿园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有关,因此民族因素不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尽管日常生活中,少数民族儿童大多使用本民族语言或当地方言,但观察发现,乡镇幼儿园教师普遍能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普通话,并有利于缩小少数民族儿童与汉族儿童之间的入学准备差异。

(三)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入学准备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研究指出,亲子分离对儿童具有不利影响。但本研究发现,入学准备严重不足不仅是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是非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换言之,落后于教育起点基本上是所有农村儿童都可能会遭遇的问题。因此,留守儿童并不必然是“问题儿童”。理性看待留守儿童问题有助于促进其入学准备水平的提高。

(四)全托儿童的入学准备处于劣势

访谈和观察发现,儿童全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家长受限于客观条件,如交通工具的不便,将孩子全托了;二是部分家长自认为文化水平低,相信孩子在幼儿园能学到更多知识,所以将孩子全托了。总体而言,全托儿童家长普遍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但是研究也发现,全托与日托儿童在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品质以及入学准备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即全托儿童的发展水平显著低于日托儿童。虽然全托儿童家长的初衷是让孩子通过幼儿园阶段的学习促进其发展,但结果却导致儿童在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以及学习品质两个领域上处于劣势了。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包括情绪发展(如,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等)以及儿童建立和维系与同伴和成人的社会性关系的能力,〔9〕其发展水平对儿童未来的学校适应具有预测作用。〔10,11〕国外有研究表明,母亲与儿童的良好互动有利于儿童的入学准备,且这种互动并不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进入看护中心学习的儿童而言,越早进入,其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但随着每周在看护中心所待时间的增多,反而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消极影响。此外,有研究发现,早期接受非母亲看护的时间越长,儿童的情感适应越差。〔12-14〕孙蕾的研究表明,家长带孩子户外散步或玩耍有促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作用。〔15〕学习品质反映的是儿童的学习态度、习惯、风格等,具体包括:好奇心与兴趣、主动性、坚持与注意、创造与发明、反思与解释等。〔16〕学习品质是学业成功和学校适应的基础,有预测未来学业表现的作用。〔17〕在家庭环境中,儿童参与的学习活动(如,阅读、唱歌、做家务以及和父母一起谈话等)、〔18〕和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19〕家庭文化资本〔20〕等均会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在幼儿园环境中,师幼关系以及教师对儿童的支持方式可以影响儿童的学习品质,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关键。〔21,22〕广西西北部山区农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每班仅配一名主班教师,师幼比达1∶27.7,因此,教师在日常照料中难以全面关注每一个儿童,更难与所有儿童建立起良好的师幼关系。加之,农村教师普遍关注儿童的知识习得,较忽视儿童情绪与社会性以及学习品质的发展。全托儿童长期缺少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也对其情绪和社会性以及学习品质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以上原因,全托儿童在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以及学习品质两个领域上处于劣势就不难理解了。

五、教育建议

(一)在农村地区普及入学准备知识

在农村地区普及入学准备知识,可帮助幼儿园成为“做好准备的学校”。首先,在教师准备方面,农村幼儿园教师应摒弃过去“识字”“写字”“背诗”等不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多关注幼儿社会性、情绪、学习品质等领域的发展,并注意挖掘幼儿的兴趣和潜能;其次,在课程和教育策略准备方面,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将入学准备贯穿于一日活动之中;在管理者准备方面,应引导教师了解入学准备的理论,在幼儿入园前以及学期结束后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水平测查,追踪其各阶段能力的变化,并为其建立成长档案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入学准备困难的孩子。

(二)理性看待留守儿童问题

以往研究大多认为留守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发展滞后,提及“留守儿童”,不少人会产生“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本研究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有监护人刻意隐瞒孩子是留守儿童的事实,可见,社会大众对留守儿童认识的偏颇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留守儿童问题,不宜将“留守”作为直接解释儿童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应以理性的、客观的态度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关注,避免留守儿童被“问题化”甚至“污名化”。

(三)推行农村地区幼儿园校车服务

农村幼儿园普遍集中在人口较密集、资源较丰富的乡政府所在地,然而农村儿童的家庭居住较分散,导致幼儿园人口服务范围较广,加之交通不便,祖辈接送困难,所以出现了大批寄宿制的全托儿童。为有效消除寄宿经历对学前儿童的负面影响,建议政府、幼儿园和家长通力合作,推行幼儿园校车服务,以保障每个儿童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政府首先应发挥校车管理职能,督促各园严格执行校车管理制度,确保儿童的乘车安全。幼儿园应加强对教师和儿童安全意识的教育,严格要求驾驶员及接送教师按规章制度安排幼儿的接送时间及行程。家长要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幼儿园完成孩子接送任务。

(四)加强农村地区的家园合作

入户访谈了解到,农村家长普遍对儿童抱有较高的教育期望。入学准备的生态化视角强调各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幼儿园应结合当地文化资源,设计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义工活动,努力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农村家长从“被动”转为“主动”的教育者。幼儿园还可利用家长会、聊天软件等充分了解儿童的家庭情况,与在外务工的家长及时分享儿童的发展现状,并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从而优化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关系,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1〕GREDLER G 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What the future holds〔J〕.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37(1):73-79.

〔2〕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Reconsidering chil⁃dren’s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Toward common views and vocabulary〔EB/OL〕.〔2017-11-05〕.http://gov⁃info.library.unt.edu.

〔3〕〔5〕〔9〕〔17〕盖笑松.儿童入学准备研究与实践〔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

〔4〕钱志亮,谌小猛.北京城乡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2011,7(3):75-84.

〔6〕〔7〕张丽锦,赵明旭,者永涛,等.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10,17(4):10-16.

〔8〕陈泽婧.少数民族地区苗族儿童言语入学准备现状研究:以贵州省M县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0〕DOWNER J T,PIANTA R C.Academic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first grade:Associations with earlier home and child care predictors and with concurrent home and classroom experiences〔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6,35(1):11-30.

〔11〕PIANTA R C,STUHLMAN MW.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success in the first years of school〔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4,33(3):444-458.

〔12〕CONNELL C M,PRINZ R J.The impact of childcare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on school readiness and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for low-income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2,40(2):177-193.

〔13〕POE M D,BURCHINAL M R,ROBERTS J E.Early langu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reading skills〔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4,42(4):315-332.

〔14〕SILVACARDOSO J,MOURA B,MARTINS L,et al.Does amount of time spent in child care predict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the kingdergar⁃ten〔J〕.Child Development,2003,74(4):976-1005.

〔15〕孙蕾.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6〕KAGAN S L,SHARON L.Reconsidering chil⁃dren’s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toward common views and vocabulary〔EB/OL〕.〔2017-06-15〕.http://files.eric.ed.gov.

〔18〕NELSON R F.The impact of ready environments on achievement in kindergarte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2005,19(3):215-221.

〔19〕〔22〕FURRER C,SKINNER E.Sense of related⁃ness as a factor in children’s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95(1):148-162.

〔20〕李芳雪.大班幼儿学习品质与家庭文化资本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21〕BUNDY M P.Approaches to learning in kinder⁃garten:Associations with child and family background vari⁃ables〔D〕.Raleigh: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2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