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费广洪 张盛进
【摘要】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进行相关梳理后发现,幼儿在园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和假装游戏等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当下关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逐渐深入,纵向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对象逐渐扩大,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应不断丰富心理理论研究方法和工具,深入研究其影响机制,重视对科研结果的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理论;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假装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8)04-0024-03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愿望、信念、意图等心理状态的认识和理解。〔1〕学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既受其自身发展的影响,也受到来自幼儿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了解近年来关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幼儿园相关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二,有助于我们剖析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改善幼儿园中存在的不利影响因素,促进幼儿心理理论的健康发展;其三,借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不断成熟,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师幼关系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
1.师幼关系越好,幼儿心理理论得分越高
近年来,幼儿人际关系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持续得到重视,其中师幼关系与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受到的关注最多。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在园关系最为密切的互动者之一,在师幼互动与处理幼儿与同伴间冲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莫书亮等人采用一级错误信念任务对96名3~5岁入园半年后的幼儿进行心理理论水平测试,发现师幼关系的冲突感得分越高,幼儿的心理理論得分越低,师幼冲突影响幼儿心理理论水平的发展。〔2〕仇小莉(2015)等人从师幼对话交流质量的角度剖析幼儿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发现,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能够以儿童为主体,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2.幼儿心理理论水平越高,对教师批评敏感性越高
师幼关系中,幼儿对教师批评的敏感性也与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相关。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越高,对教师批评的敏感性越高,Lecce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幼儿对批评的敏感度越高,也就越能理解别人的批评。他们运用纵向追踪,对60名意大利幼儿进行研究发现,6岁时幼儿的批评敏感性是5岁时心理理论水平和7岁甚至是10岁时的学业成绩的中介变量。〔3,4〕Mizokawa在对89名6岁日本儿童的测量中发现,儿童在受到教师批评后更会从负面评价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批评不会影响儿童对动机的坚持。〔5〕Mizokawa和Lecce(2016)考察了批评敏感性与心理理论的关系,发现相比意大利儿童,日本儿童对教师的批评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6〕总的来说,具有更高心理理论水平的儿童更能理解教师批评的更深层次含义,进而促进其在幼儿园的表现。
二、同伴关系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
1.幼儿心理理论水平越高,越能促进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
Hughes等人通过纵向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早期错误信念理解的个体差异预示着其以后与朋友交谈的总体数量和互动的质量。他们认为,学前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与同伴在谈话间讨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7〕Grueneisen等人的研究表明,6岁的幼儿可以使用他们已经获得的高层次的心理理论(二级错误信念理解)与同伴进行协调,说明他们具备了通过对同伴的信念进行推理,以寻找正确解决方案的能力。〔8〕也就是说,具有较高心理理论能力的幼儿,他们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心理理论预测将要开展的交往行为可能发生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选择有利于同伴交往的策略,达到同伴之间良好关系形成的目的。又如Devine等人突破传统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选取曾经参与过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被试儿童(当时年龄为4~6岁),平均间隔了4.76年后再次施测,结果显示心理理论的个体差异对往后的在校社会交往能力具有预测作用。〔9〕郭筱琳对165名3~5岁儿童进行错误信念任务测试,并对其主要抚养人和班主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不同性别群体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理论对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共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在女孩群体中,同伴交往问题与权威教养方式、心理理论两两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心理理论在权威教养方式对同伴交往问题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男孩群体中,心理理论对专制教养方式对同伴交往问题的消极影响具有缓和作用,表现为男孩的心理理论水平越高,专制教养方式对其同伴交往问题的消极作用越小。〔10〕
2.同伴冲突影响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发展
“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一种常见互动方式。张凤和冯晓霞(2011)对4岁组和6岁组各57名学前儿童进行心理理论任务的施测和儿童同伴冲突解决策略的测量,发现使用协商、猜拳等策略的儿童主要分布在心理理论水平较高的群体中,而使用控制和求助第三者策略者多分布在心理理论水平较低的群体中。这说明心理理论水平影响着同伴冲突过程中幼儿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和运用。Bosacki进行的纵向研究发现,心理理论能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儿童可能对同伴交往过程中的非语言和含糊信息更敏感,并可能因此感到更加焦虑和恐惧。〔11〕Fink等人的研究发现,5岁时拥有一个好友的儿童,其心理理论水平明显高于没有好友的儿童;同时,5岁时心理理论水平较低的儿童,其7岁时的友谊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的。〔12〕Suway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气质和消极的同伴互动行为共同影响了幼儿心理理论的获得,行为抑制水平高且同伴互动消极行为少的幼儿同行为抑制水平低的幼儿相比,显示出相似的心理理论得分。〔13〕Mink和Wellman的研究均认为,拥有害羞气质的幼儿,他们的心理理论水平更高。Wellman认为,害羞的幼儿更能安静地观察人们的互动,更好地了解人际交往的过程。〔14,15〕
3.同伴接纳程度越高,幼儿心理理论水平越高
同伴接纳反映了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地位,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刘黎微和陈锦霞的研究发现,5~6岁的幼儿具有较高的心理理论水平,其中,受欢迎型幼儿的心理理论任务得分最高,被拒绝型幼儿反之。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同伴接纳类型与心理理论总成绩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对幼儿同伴接纳程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16〕郑俊英等人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研究时发现,不同同伴接纳类型的儿童其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相较其他同伴接纳类型的儿童来说,受欢迎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理解能力较强。〔17〕Slaughter对20项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后发现,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显著影响同伴关系,在同一年龄组中,幼儿心理理论水平越高,其受欢迎程度则越高,并且效果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其中,男孩的效果比女孩的要弱。〔18〕同样,Fink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建立新的关系时,那些有更好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儿童更容易得到同龄人的积极评价。〔19〕
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但是两者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方面,只有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幼儿在人际交往中的某些经验或技能才能被挖掘,这也正是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不能取代幼儿同伴互动的原因。〔20〕另一方面,幼儿在园与同伴间的互动时间往往多于与教师的互动时间,这也使得同伴之间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三、游戏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
1.捉迷藏游戏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
“捉迷藏”是幼儿经常进行的游戏之一。武建芬和强清认为,根据幼儿在捉迷藏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能够大致反映他们的心理理论水平。〔21〕张伟芳和傅根跃结合捉迷藏游戏案例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捉迷藏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人可以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儿童开展捉迷藏游戏,并进行适宜的指导,对幼儿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发展具有促进作用。〔22〕
2.假装游戏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
假装游戏作为幼儿成长阶段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游戏方式,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王赟和杨宁(2010)对48名3~4岁儿童进行假装游戏训练,发现实验组儿童的心理理论后测成绩显著高于控制组,说明假装游戏的训练对该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肖晓等人以自闭症儿童为实验对象进行假装游戏训练,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愿望理解有显著提高,信念理解、情绪理解有边缘显著提高,说明假装游戏训练对改善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水平具有显著效果。〔23〕商冲晨和莫书亮认为独生子女儿童在园与同伴之间的假装游戏,可能对其心理理论的发展有利。〔24〕Jestera等人以患特殊语言障碍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发现患特殊语言障碍的幼儿心理理论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但是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相似;社会假装游戏与心理理论水平显著相关,但是只发生在正常儿童身上。〔25〕综上所述,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与假装游戏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关于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还尚未明确。
3.拥有假想伙伴的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更好
关于假想伙伴与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罗奕高和高华研究33名大班5~6岁儿童,发现没有假想伙伴儿童的二级错误信念成绩显著低于拥有假想伙伴的儿童。〔26〕林其羿研究发现,拥有假想伙伴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和同伴接纳度都要显著好于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27〕林其羿(2016)等人从认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三条主线探究与假象伙伴之间的关系,发现假想伙伴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假想伙伴对儿童的同伴关系发展呈现出差异化的影响,与假想伙伴平等互动的儿童在社会技能上发展得更好,而且拥有更高的同伴接纳度。Davis等人發现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时更关注心理特征,但假想伙伴的地位与儿童心理理论、亲社会行为和行为困难无关。〔28〕Giménez-dasí等人对48名4~6岁儿童进行对比评估,发现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能力比没有假想伙伴的儿童要好。〔29〕
四、关于已有研究的述评
综上所述,关于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幼儿园相关因素的研究表现出以下趋势。
1.逐渐深入的研究取向
从近几年的研究来看,涉及多个变量的心理理论研究逐渐增加,这不仅仅表现为研究内容更为丰富,研究也逐渐深入,从简单描述幼儿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年龄特点,到深入探索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如心理理论与师幼关系的研究中的师幼对话质量、幼儿对教师批评的敏感性、教师的语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等。可见,研究内容更加广泛而深入,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更加具体、可操作,使得对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的探索也逐渐得以细化和清晰。
2.纵向研究崭露头角
近年来,使用纵向研究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如Lecce关于幼儿心理理论与对教师批评敏感性的研究,5年的纵向研究结果强有力地证实了儿童对教师批评的敏感性是心理理论水平和后期学业成绩的中介变量。又如,Devine(2016)等人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心理理论的现有理论的视角。除此之外,国内外研究中,还有很多跨越1~2年的相关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考察其心理理论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
3.研究对象逐渐扩大
近年来,心理理论研究逐渐关注到了弱势儿童,尤其是具有心理发展障碍的儿童,如自闭症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听力语言残疾儿童等。除此之外,关于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理论研究也逐步展开,更多的弱势群体得到研究者的关注,这使得研究对象的全面性得到提升,有助于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弱势儿童,帮助社会以及政府各部门根据研究成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和政策,以改善弱势儿童的生存环境。
五、建议
1.丰富心理理论研究方法和工具
幼儿心理理论研究所使用的测验方法相对单一。心理理论包含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愿望、信念、意图等心理状态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不同心理状态的认识和理解既存在个体差异,又因不同年龄而不同。Peterson对68名3~11岁儿童进行心理理论六个构成元素进行测试,通过对比通过率发现儿童存在任务序列差异,〔30〕但是从多数研究的测验方法上看,多采用错误信念任务,难以包含心理理论的所有内涵,结果也并不能完全作为心理理论的指标。所以,研究者有必要增加心理理论内涵的相关任务,保证研究的全面科学性。补充丰富心理理论的研究工具,尤其是测量工具及测量内容,可以弥补前人关于心理理论内涵研究的不足。
2.深入研究心理理论的影响机制
幼儿心理理论研究基本上采用相关研究设计,这虽然可以得出其他变量与心理理论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但是对具体的因果关系或交互作用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象,而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所在,所以除了揭示心理理论与其他变量之间的表面联系之外,还需更加深入剖析变量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和内在机制。
3.重视对心理理论研究结果的实践应用
从当前幼儿心理理论研究成果来看,整体应用性不强。因其研究主要以讨论相关性为主,最终得出的结果只是揭露表面现象,无法探究心理理论内在的影响机制,这一类的研究成果应用性不高,对促进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作用影响甚微。研究者需要重视应用研究,将研究结果运用于幼儿园教育实践,促进幼儿心理理论正常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REMACK D,WOODRUFF G.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78,(1):515-526.
〔2〕莫书亮,商冲晨,陶莉莉,等.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师生关系和同伴交往能力:一项纵向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2):84-88.
〔3〕LECCE S,CAPUTI M,HUGHES C.Does sensitivity to criticism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of mind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1,110:313-331.
〔4〕LECCE S,CAPUTI M,PAGNIN A.Long-term effect of theory of mind on school achievement:The role of sensitivity to criticism〔J〕.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4,11(3):305-318.
〔5〕AI MIZOKAWA.Theory of mind and sensitivity to teacher and peer criticism among Japanese children〔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15,24(2):189-205.
〔6〕AI M,LECCE S.Sensitivity to criticism and theory of mind:A cross cultural study on Japanese and Italion Children〔J〕.Europern Joum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dogy,2016,11(2).
〔7〕HUGHES C,ENSOR R,MARKS A.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ng are stable from 3 to 6 years of age and predict childrens mental state talk with school friend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2011,108(1):96-112.
〔8〕GRUENEISEN S,WYMAN E,TOMASELLO M.“I know you dont know I know…”children use second-order false-belief reasoning for peer coordination〔J〕.Child Development,2015,86(1):287-293.
〔9〕DEVINE R T,WHITE N,ENSOR R,et al.Theory of mind in middle childhood: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with execu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competence〔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6,52(5).
〔10〕郭筱琳.父母教養方式对幼儿同伴交往问题的影响:心理理论的中介与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5):786-790.
〔11〕BOSACKI S L.Childrens theory of mind,self-perceptions, and peer relations:A longitudinal study〔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15 24(2):175-188.
〔12〕FINK E,BEGEER S,PETERSON C C,et al.Friendlessness and theory of mind: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5,33(1):1-17.
〔13〕SUWAY J G,DEGNAN K A,SUSSMAN A L,et al.The relations among theory of mind,behavioral inhibition,and peer interactions in early childhood〔J〕.Review of Social Development,2012,21(2):331-342.
〔14〕MINK D,HENNING A,ASCHERSLEBEN G.Infant shy temperament predicts preschoolers Theory of Mind〔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14,37(1):66-75.
〔15〕WELLMAN H M,LANE J D,LABOUNTY J,et al.Observant,nonaggressive temperament predicts theory of mind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Science,2011,14(2):319-326.
〔16〕劉黎微,陈锦霞.学前晚期儿童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4,(6):119-124.
〔17〕郑俊英,许慧,张瑞华.农村留守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与同伴接纳的关系〔J〕.教育科学论坛,2010,(11):67-69.
〔18〕SLAUGHTER V,IMUTA K,PETERSON C C,et al.Meta-analysis of theory of mind and peer popularity in the preschool and early school years〔J〕.Child Development,2015,86(4):1159-1174.
〔19〕FINK E,BEGEER S,HUNT C,et al.False-belief understanding and social preference over the first 2 years of school:A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2014,85(6):2389-2403.
〔20〕庞丽娟.幼儿同伴交往类型、成因与培养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1.
〔21〕武建芬,强清.从捉迷藏游戏看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40-42.
〔22〕张伟芳,傅根跃.捉迷藏游戏:促进儿童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提升的重要途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544(4):32-35.
〔23〕肖晓,杨娜,钱乐琼,等.假装游戏训练对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的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742-745.
〔24〕商冲晨,莫书亮.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过程和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14-923.
〔25〕JESTER M,JOHNSON C J.Differences in theory of mind and pretend play associations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16,25(1):24-42.
〔26〕罗奕高,高华.5~6岁儿童假想同伴对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影响〔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127-130.
〔27〕林其羿.假想伙伴对5~6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同伴接纳度发展的影响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67.
〔28〕DAVIS P E,MEINS E,FERNYHOUGH C.Children with imaginary companions focus on mental characteristics when describing their real-life friends〔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14,23(6):622-633.
〔29〕GIM?NEZ-DASIM,PONS F, BENDER P K.Imaginary companions,theory of mind and emotion understanding in young children〔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14,(24).
〔30〕PETERSON C C,WELLMAN H M,SLAUGHTER V.The mind behind the message:Advancing theory-of-mind scales for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and those with deafness,autism,or asperger syndrome〔J〕.Child Development,2012,83(2):469-48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