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东芳
2016年10月29~30日,由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举办的“童年与教师”研究与实践岭南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此次论坛是该校继“关注母婴”“学前教育的价值”“学前教育的问题与方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之后举办的第五届岭南论坛,是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广东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展研究部联袂主办的。全国200多名代表,包括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一天半的会议时间里,论坛紧紧围绕“童年与教师”这一议题,以专家报告、互动交流的形式,从不同学科视角展开了讨论。
一、哲学视角下的童年与教师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基本理论专委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在《向儿童致敬》的专题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所看见的是花,它是会消逝的”,那是意识的世界,以成年世界为代表,而那可以一再生长与开花并永不消逝的“根茎”则是进化历史赋予人类个体的珍贵礼物——童年。童年是成年的发源地,成人是这种童年资源的继承人和受益者。儿童是最好的哲学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基本理论专委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杨宁教授认为,将哲学范畴中的问题迁移到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并非是要否定环境、文化以及后天经验与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强调要更加辩证、审慎、深刻地理解儿童早期学习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脱离对儿童发展生物学前提的基本认识,将发展完全看作后天环境和学习作用的结果,或是将遗传因素的作用推向极致,都对教育实践有误导之嫌。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童年与教师
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认为,童年是永不消逝的,童年一直都在。由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儿童有九大心理需要,即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独占的需要、赞扬和认可的需要、幽默感的需要、秩序的需要、新体验的需要以及责任感的需要。如何确保童年永不消逝,需要各界共同作出努力。
华东师范大学周念丽教授指出,事实上,只有温暖、温馨、微笑和关注的家庭关系(包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祖辈关系),才能使儿童自豪地说,“除了童年,我一无所有”;只有尊敬、关怀、感恩和热爱的他人关系(包括师幼关系、同伴关系、邻里关系),才能使儿童自豪地说,“除了童年,我一无所有”。保证婴幼儿能在积极温暖的人际关系中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尽的责任。
华南师范大学袁爱玲教授指出,幼儿教育的出发点是帮助儿童获得幸福,其教育过程也应该是儿童体验幸福的过程。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儿童追求幸福、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儿童的幸福是多方面的,物质条件、健康和安全、教育、同伴关系、行为和风险、主观幸福感等构成了儿童幸福的主要维度。
然而,在实践中,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并不理想,因为教师“从童年中走出却忘却了童年”。正如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秦金亮教授所指出的,儿童世界应与成人世界互相穿梭以及分享与融合,儿童与教师的关系可进行专业转换,如对教师童年的唤醒与移情、对教师童年记忆的叙事与重整等。
广州大学叶平枝教授强调,幼儿园教师的日常评价行为塑造着幼儿的自我和个性,因此对幼儿园教师的日常评价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她从幼儿园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界定、分类、现状、转化等方面,报告了自己所带领的团队7年来所做的相关研究,证明日常评价是教育中的画龙点睛之笔,要体现人性化和智慧化。她建议对教育问题要进行缜密的研究,应当“小题大做”,运用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来回应教育的现实或关键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以研究和理论指导实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开展长期追踪研究。
让童年回归,需要让儿童真正享有本该享有的童真、童趣和一切应有的权利。山东师范大学向海英教授强调,幼儿园教师的使命,就是让幼儿能够真正拥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所以,我们要尊重童年的独特价值,珍视、融入童心,构建儿童本位的、幼儿真正心动的课程,高度重视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本体功能,建立平等、互惠、公平的新型师幼关系,倡导发展性幼儿教育评价。
沈阳师范大学秦旭芳教授指出,教师应当保持正确的“三观”:在教育观上,保持教育创新观、教育改革观、教育事业观;在教学观上,体现教学思想观、教学民主观、教学方法观;在儿童观上,遵循辩证全面的学生观、自主学习观等。
华南师范大学李思娴博士强调,教师应观察儿童的行为,关注儿童的需求。北京师范大学冯婉桢博士指出,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温暖的支持,拉近自己与幼儿的距离,让幼儿感受到关怀。上海师范大学李燕教授专门研究了儿童的极端害羞行为,認为应当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如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提升害羞儿童与他人交往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加强家园联系,带领儿童走出传统课堂走向社会等,以避免过度害羞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社会学视角下的童年与教师
受波兹曼《童年的消逝》的触动,刘晶波谈到,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正在逐渐模糊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导致了童年的消失。童年正在被定格为历史,渐行渐远。她着重强调,童年是需要被珍爱和保护的。
南京师范大学王海英教授着重强调,儿童本位是教育原则、政治原则,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文化特征。从宏观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的儿童立场反观微观层面(家庭、幼儿园、社区)的儿童立场,应以儿童为原点,与儿童共同游戏,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设计课程,站在儿童的立场创设环境,站在儿童的立场创造生活。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委会副主任、沈阳师范大学但菲教授梳理了从20世纪五十年代到21世纪00后儿童生活的嬗变历程,从家庭、游戏、学校、政策、电子媒介五个维度对儿童及儿童教育进行全方位剖析,分析了处在不同年代的儿童的幸福与无奈,反思了我国当代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为保护儿童的童年生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四、其他学科视角下的童年与教师
受人类学毕生发展理论的启示,刘晶波认为,个体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从时间上看,个体发展不局限于出生到成年阶段,而是始于生命之初,终于生命的终结。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从空间上看,个体的发展不仅限于学校系统。从发展方向上看,个体的发展同时具有获得和失去两个方面。她认为,应当辩证地看待、多视角地对待人生的发展得失。
福建师范大学丁海东教授认为,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来自于教育教学职责的履行,从根本上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人际互动。儿童作为身心统一的人的学习与发展,是幼儿园教师职责履行的工作对象,是教师职业、教育行业独特性的依据和根源。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对儿童的关注,对童年及其成长的敬畏,以及对师德的重视与对教育教学多样性的强调,正是当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立场、专业信念与操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丙成副研究员认为,确保幼儿园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其中之一就是需要进一步落实幼儿园教师培训制度,增加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完善幼儿园教师培训内容,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优化幼儿园教师培训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效果;规范幼儿园教师培训管理,提高教师培训的保障水平。广州大学赵景辉博士则补充指出,还应花大力气保障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公正与规范。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基本理论专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蔡迎旗教授强调,作为教育者的幼儿园教师,应该是物质环境的提供者和组织者,是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是幼儿学习的指导者,是问题的设计者和探索者,是幼儿园文化和气氛的营造者,是公共关系的调节人。幼儿园教师只有成为一名研究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教育者。最好的教师,应当成为研究者,研究儿童,研究教师,研究师幼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研究教育。幼儿园教师还应当是自主的学习者,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儿童的自主学习。师幼关系应当从“教”与“学”的关系变为“导”与“学”的关系,教師应当是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协调者。
刘晓东着重阐述了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好不好,关系到一个学科发展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关系到学科的尊严。学前教育的种种问题研究,需要建立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童年与教师”研究与实践岭南论坛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维护儿童幸福与促进教师发展开辟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路径,切实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研究的纵深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