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幼儿教育中教师的率性

时间:2024-05-07

李园园+++步社民

【摘要】率性表现为尊重真我、追求灵动、顺应自然。幼儿教育中教师的率性就是张扬自己的独特个性、允许自己的真情自然流露。这对赋予幼儿园保教工作以创造的自由,保教现场以生机与活力,从而保证教师的从业幸福感和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保教实践中,教师往往被程序性、技术性、理性的因素所束缚,真我、真情的发挥受到制约。因此,幼儿园教师需要解放自我,找回率性。当然,率性应与“师性”结合以避免任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园教师;率性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1-0011-05

一、率性与幼儿园教师的率性

(一)率性之义

“率”,顺着、随着之意;“性”,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品性。“率性”即遵从自己的本性、天性,遵从自然、真实。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论及选拔什么样的人做幼儿园教师时说:“有弄性而非方品者,乃许充选。”这里的“有弄性”即指有个性、有真情,并能在教育中自然流露,能率性而教;而“方品”指性格死板、不知变通,在康有为看来,此乃教育之大敌。

有学者指出,“率性”具有三个特征,即“不烦人力不造作”“不假人力不壅滞”和“不受束缚不顾忌”。其一是说人性是自具自足的,不能人为造作;其二是说人性即自然,人的“天然自足之性”是“活泼泼”的,这种“活泼泼”表现为人的“自无不知不能”的聪明之智;其三是说人应该凡事率性而行, 随机而发。〔1〕概言之,“率性”就是尊重真我、追求灵动和顺应自然。

(二)幼儿园教师的率性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的率性表现为张扬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允许自己的真情自然流露。

1.张扬独特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长期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特有品质,通常没有好坏之分。张扬个性就是要做真实的自己,把自己最自然的一面展现出来。张扬个性是这个社会繁荣的原因之一。我们可在一些名人身上看到非常鲜明的个性,如爱因斯坦不拘小节,巴顿将军性格粗野,画家凡高不尚理性等,这些突出的个性均表现在其创造性的才华和能力之中,使这些个性具有了生产性。同样,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张扬的是生产性的个性,即独特的教学风格、面对复杂情境的灵动、保教工作中自由的创造,而不是放任自己的缺点。

2.真情自然流露

允许教师真情自然流露会不会出乱子?“颜艳红事件”“熨斗烫伤事件”“扇耳光事件”等是否是教师放任自己情绪的后果?应当意识到,这些事件其实折射出的是他们缺乏对儿童关爱、童年敬畏和生命呵护等的基本从业信念。他们放任自己伤害幼儿不是“率性”的问题,而是“为师”的问题。本文所谈的率性是在合乎“师性”基础之上的。那么,合“师性”的流露还是自然流露吗?合“师性”,即遵守职业道德,履行教师义务,这是一名幼儿园教师从业的基本前提和应遵守的基本信念。不过,现实中,合“师性”的教师的确往往会被程序性、技术性、理性的因素所束缚,使得真我、真情的发挥受到制约,这时就需要教师解放自我,找回率性,因此,“师性”与率性实则是有机统一的。

二、率性的幼教价值

(一)幼教需要率性而教

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儿童处于变化之中,永远是新的。这意味着,幼儿园教育活动在本质上具有随机性,需要“有弄性而非方品”的教师发挥其聪明才智,实施创造性的教学,从而实现有意义的、高质量的,教师能幸福地享受其中,幼儿能快乐和谐发展的教育。

1.率性使幼教更具活力

Stephen L.Yelon认为,“新奇”是重要的教学原则。“新奇”并不是指教师要幽默或会说笑话,也不是指教师要成为一个表演者,而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时所看到、听到和感觉到的事物上制造各种变化。教师可以变化教学方式、教学程序、教学技巧,总而言之,要进行有创意的教学。〔2〕当幼教中充满了变化,教师每天揣着迎接新奇的“神秘感”、带着“不知道今天又会发生什么好玩儿的”新鲜感去上班,而不是想着又要去重复日复一日的流程,又要去完成一步步的计划的时候,毫无疑问,他们整个人便会更有精气神儿,同时也会带给工作对象、工作环境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2.率性更合幼儿的发展需求

李贽《童心说》中讲道:“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若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所谓“方以类聚”,只有葆有童心,拥有孩子般的率真之性,能够和孩子一样“使性子”,才会像孩子那样用好奇的、探索的目光来观察这个世界,才会支持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才不会不许孩子弄湿鞋袜、玩泥沙、上树等,才不会认为玩耍是浪费时光,更不会强行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等,从而使幼儿在被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健康快乐成长。

3.率性增加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当前,有很多人从工作压力、社会地位、薪资待遇等方面关注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而从教师自身性情出发关注其生存状态者寥寥无几。很多人把幸福看作是财富,是“好结果”,是比他人获得更多。幸福是什么?檀传宝认为,幸福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實现时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3〕对幼儿园教师而言,“自由实现”就是允许他们在合乎“师性”的范围内张扬自己的独特个性、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允许其在工作时有选择的自由,这是对幼儿园教师群体最大的关怀。率性允许教师在工作中展现真实的自己,这时的教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享受职业生活而不是被切割得四分五裂地去承受工作任务。试问,一个学历高、技艺精湛、高薪的幼儿园教师就一定幸福吗?非也。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很多方面,如教育对象的可爱、教育目标的实现、个人的成长等等,但做真实的自己、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幸福的。

(二)率性而教历来受崇尚

1.道家“率性而行”教育原则对真我的尊重

道家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道生万物,纯任自然,大化流行,物各自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自主自觉地是其所是、成其所成,而没有任何预定的目的或主观的价值预设迫使教育对象在其中丧失真我。教育活动应“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教育者依性而行,择时而作,顺势而动,循理而为,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教育活动以本真、素朴和自由人性的实现为终极目标,教育的最终目的即“成人”。因此,“人法道”之实质便是要讲究率性而为,即因顺万物各自的秉性而为,如同令鸡司夜,令狗守门,驾马服牛一样,悉率其性。否则受教者就会像“七日而死”的“浑沌”或“三日而死”的“海鸟”一样,在一种强制模式中扭曲甚至泯灭固有的天性,使人异化为“非人”。〔4〕

2.卢梭的自然教育对自然的崇尚

卢梭说:“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明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够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快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5〕卢梭主张,教育要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培养“自然人”。教育要尽量避免实施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自然发展,作为榜样的教师也应该具有“自然性”,最好是一个孩子。因此,卢梭说:“把爱弥儿带到农村去教育,要使他离开城市的不良风俗,因为它装饰着好看的外衣,更容易引诱和传染孩子。”〔6〕

3.瑞吉欧教育体系对灵动的追求

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瑞吉欧教育体系,在以杜威、克伯屈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极为注重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在那里,没有固定的教材,也不存在计划严密、目标明确的活动方案,其课程内容来自周围的环境,来自儿童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儿童的各种活动。瑞吉欧教育体系的一大特点是方案教学,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也即生成性、随机性。因此,教师需要极具灵动性,能根据幼儿的情况及时反应,跟上幼儿的节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对教师的解放。

三、幼教中率性的缺失

(一)率性缺失现状

用康有为先生的话来讲,与率性相反者乃“方品”,“方”是刻板、无变通之意,映射在幼儿教育中就是事事循着明文规定的或约定俗成的规则、套路,怯于或钝于突破、创造。前不久,网络上热传一篇名为“茅晨鸣:一位年轻男幼师的困惑”的文章,文章里的年轻教师常常遭到前辈的质疑、批判,比如说他组织了这样一个活动:以绘本故事《缺失的一角》为依托,采取边画边讲的形式与幼儿分享故事。他在小黑板上画一页讲一页,擦掉后再画一页讲一页,画的速度与讲的速度把握得刚刚好,整个过程中教师很沉醉,幼儿也很专注。故事讲完后,他让孩子们想一想,故事的主人公在寻找缺失的一角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并把自己的所想画在纸上。但是活动结束后前辈们就问他:第一,你在活动过程中怎么不跟幼儿互动,只顾自我表现?第二,你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活动?绘本教学活动还是绘画教学活动?在这里,我们要反问的是,难道只有不停的问幼儿“故事里有几个人啊”“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呀”才叫互动吗?教师绘声绘色讲、幼儿全神贯注听,这种“神动”不可以吗?难道每个活动都必须贴上某个领域的标签吗?除此之外,什么活動设计要分成导入部分、过程环节、结束部分、延伸部分;一日活动安排要遵循日程表,即使某个活动幼儿意犹未尽,也只能因为时间到了须中止,等等都值得质疑。事事都遵照计划、规约虽可以保证纪律良好并降低活动风险,但长此以往,教师创造的自由会逐渐萎缩,幼儿能预见的惊喜也将大打折扣。

(二)率性缺失的原因

1.在“圣化”中失率

幼儿园教师被称为“百花丛中的园丁”“幼儿的重要他人”“人类进步的阶梯”,承载着来自家长、社会的高度期许,“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是对幼儿园教师性情的要求,也是家长们对幼儿园教师形象的共识。为了维护为师的尊严,幼儿园教师需在这种拔高了的定位下迫使自己不负重望,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世人的高期望。这些高期望实则是对教师群体的监督与约束,虽在一定程度上有鞭策这个群体的作用,但也正因为这些高期望,使教师甚至会扭曲自己的心灵去做出他人眼中的模样,而不敢做真实的自我,最终成了“方品”之人。

2.在“角色扮演”中失率

“角色”原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也被借喻为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幼儿园教师需要扮演角色以创造生动形象的情境,以有助于幼儿的理解。但如果在角色扮演中,教师的行为只出于对角色、规范、要求、职业责任的认识,没有将之与人的生命意识联系起来,只是严格跟着“剧本”走,而将自己真实的情绪情感封闭起来,那么,教师的“工作自我”与“生活自我”就会如同两个隔离的世界,互不相通。教师如果只专注于其社会角色,而忽视其个性特征,长此以往,教师的角色自我就会不断膨胀,而个性自我则会日渐萎缩,教育也就表现为一种非自然的做作、刻意,因而会出现尽管教师尽职尽责乃至精疲力竭,却依然不能打动幼儿的现象。

3.在“规则”中失率

教育中纵横交错的律令、纪律、规则毫无疑问对使教师行为合乎师性、不逾底线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实际上,很多教师们俨然已把条条框框奉为信仰。在教育这项复杂的工作中,他们选择了相信规则,相信规则越详尽,就越安全、有序。于是幼儿教育中崇尚一日活动安排程序化、教学活动实施技术化、教师决策理性化,这虽为教师提供了便利,降低了“风险”,但如果不超越规则,永远也摆脱不了“高控”,因为幼儿是变化着的,规则之下、计划之中、小心翼翼的活动很难合幼儿胃口。此外,奉规则为信仰难免因被捆绑住手脚而能力得不到施展,潜力得不到发挥。

四、率性的养成

(一)尊重真我,张扬独特个性

幼儿园教师在主张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同时能否注意到自己生命的独特性呢?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的个性不会是完全一样的。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幼儿园教师应该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但这对一些性格内向的教师来讲,即使让他们接受培训、模仿他人恐怕也很难做到。每种气质类型的教师都能创造出独特的教育价值。幼儿园教师在看到自己与他人不一样时要有勇气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地方,找到最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博采众长,自成一格。在讲究教学艺术的今天,如果幼儿园教师一味追求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东西,恐怕只会上演东施效颦的笑剧。

(二)顺应自然,流露真情实感

率性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幼儿是率性的典型代表,他们是绝不会生活在“虚伪”之中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喜爱也都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而非刻意表现的,因为做作的情感是没有温度的,扮演的关心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量。

在一次“我最喜欢的老师和我不喜欢的老师”的讨论活动中,幼儿A描述的最喜欢的老师是一名爱穿旗袍、气质优雅、感性的女老师。她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次看到这位老师红着眼眶走进了活动室,看上去她很伤感,她说,她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一只流浪狗。那天,老师并没有按计划组织活动,而是和幼儿谈了很多有关流浪狗的事。而那个活动也是令大家感动、印象深刻的一个活动。幼儿A还特别强调,几乎班里所有的幼儿都喜欢这位老师。幼儿B讲述的最喜爱的老师是一名会时而“体罚”一下他们的老师。以上两位教师真情实感的流露让教学有了温度。

幼儿园教师要自然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仅是教育对象的需要,同时也是其职业生存的必须。幼儿园教师只有把教育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项程序性、技术性的工作,把生活中的“我”带入职业之中,才能以全副精力投入其中,教得更好。

(三)灵动教学,把握幼教真谛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基于人、适于人、促进人的创造性活动。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面对的永远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幼儿的兴趣、需要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永远无法准确预测幼儿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所以实际的教学活动往往难以完全按照教师的预期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灵动的教学智慧。下面借助一个案例说明教师灵动的教学智慧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场景:一位美国教师在讲“蚯蚓”,讲着讲着,一位小学生站了起来。)

生:“请问老师,蚯蚓什么味道?”

师:“抱歉,我没有尝过。”

生:“我可以尝尝吗?”

師:“当然可以!”

生:“我尝过了,您加分吗?”

师:“当然加分!”

这位学生果真去“品尝”了蚯蚓,然后向老师和同学讲了蚯蚓的味道。据说这位学生后来成了一名生物学家。这位老师培养了好几位生物学家。〔7〕

当然,陷于条条框框、囿于严密计划的教师是很难具有灵动的教学智慧的,这需要教师具有给教学留白的勇气,因为有未知才有可能。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把握幼教真谛,适时地开展灵动教学。

(四)率性之度的把握: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礼记·中庸》首篇开句即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熹认为“性即礼也”,“人物格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可见,古人也主张率性,但其前提假设是“人之初性本善”,后天养成了很多恶习,修道就是要返璞归真,返回仁义天性,就是要率性。对于“人”这个群体来说,率性其实是“率良性”的简称。而对于教师这个特定群体而言,率性其实是“率师性”的简称,即在合乎“师性”基础上的率性,而非任性。任性是个体对自己的需要、愿望或要求的毫不克制,放纵自己,抗拒外来管教,常表现为肆意妄为。幼儿园教师率性而教而不流于任性的前提是,教师是在合乎“师性”基础上的率性,即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参考文献:

〔1〕张树俊.论王襞的良知活泼与他的率性之说〔J〕.宜春学院学报,2008,(5):118-121.

〔2〕STEPHEN L YELON.教学原理〔M〕.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

〔4〕唐劭廉,吕锡琛.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教育思想的当代合理性阐释〔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7.

〔5〕杨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89.

〔6〕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1.

〔7〕于永正.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N〕.中国教育报,2016-04-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