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张秀芬
当下,“双减”政策正在落地生根,这不仅是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生态的重构,更是每所学校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每个教育人需要面对的改革要题,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教育课题。我们尝试从以下层面入手,智慧推进,多元并行,奋力书写“双减”答卷。
一、把握时代方向,做好顶层设计
我们身处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双减”政策无疑就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杠杆之一。所谓教育体系,就意味着是全局的、整体的、融合的,而绝非点状的、局部的、碎片的。这就意味着“双减”政策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以科学的、规范的、全面的教育体系去建设,去解决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去迎接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
那么,对于一所学校来讲,真正落实“双减”政策,也不仅仅是推出作业改革、课后服务、课堂质量提升之类的措施,而且要从宏观把握,从大处着眼,全力做好顶层设计,找到学校现行的文化、管理、团队、教研与“双减”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并科学提炼其中的关键要素,加以优化和完善,找准学校整体建设与“双减”之间的突破点、融合点、生长点。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地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从而激发每一个师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得一所学校在“双减”背景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二、创新教研样态,提升课堂质量
助推“双减”政策软着陆、真见效,需要精心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抓实、筑牢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观察、切片研讨、督导评议等方式,加强课堂的过程管理和监控,从而培育课堂新理念,创设课堂新模式,构建课堂新格局。
避免无意义的机械重复,实现精进的减负增效,作为一线教师来讲,首先,要在关注课程标准上下功夫,吃透标准,方能有的放矢,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定点、定量开展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不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其次,要在精心设计教学上下功夫,打破学科壁垒,突出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整合式学习,增强学生对学科、课堂、社会、生活之间的认知建构,从而促进综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最后,要在学情上下功夫,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面对白纸黑字的教科书,更要面对活生生的学生,要依据学生实际开展有效、深入的教学。
如今,“分层教学”在不少学校流行开来,充分体现着对学生的“因人而异”与“量体裁衣”。比如,将所学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分层,将问题设计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层。简单的问题,学生随机回答活跃课堂氛围;较复杂的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回答,教师进行高效的指导引领;焦点型的问题,师生进行探究型回答互动,教师给出合理的建议乃至批判性的观点。此外,还可延伸至课外,形成跨学科整合型的学习项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通过不断的沉潜、吸纳、积蓄、展示,真正实现“双减”背景下课堂改革的华丽转身。
三、提高科研能力,丰富作业内涵
“双减”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控量提质,务必彰显出新变化、新内涵、新品质。夯实基础,分层设计,融入生活,拓展实践,最终都是为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当前的作业创新设计,着实呈现了千姿百态之势,无论是学科类还是整合类,或是实践类作业,都体现着教师的良苦用心与独具匠心。其实,作业改革的根本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把握好内在的三个“度”。其一,把握好横向的宽度,这是指作业具有普适性,难易适中,题量适宜,时间均衡。其二,把握好纵向的深度。无论哪一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有着相对完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因此要注重作业的深浅度,既能让孩子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甜头,又能带动孩子积极思考,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其三,把握好纵横的交互度,这对于教师乃至团队的教科研能力,都是不小的挑战。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跨领域的融合,实现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的交融,这样的作业体现教师的设计力、研究力、统整力和创新力。归根结底,作业设计要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以开阔学生学科视野、掌握学科方法、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为衡量标准,从而实现在“双减”背景下的预设、教研、巩固、评价融为一体的良性运转大格局。
四、整合课后资源,激发课程活力
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展课后服务形式、丰盈课后服务内涵,这是提高学校育人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的有效之举。
首先,我们要统筹安排,明晰思路。所谓“5+2”课后服务,就是聚焦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做到精准服务、差异服务、多元服务,与课内教学无缝对接、优势互补。我们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按需开课,满足学生智慧化学习的要求和多样化成长的需求,扩大课程供给能力,这直接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品质。其次,则是精准荐课,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精心设计”,根据教师的教学技能及特长“量身定制”,根据学生的特质和需求“量体裁衣”,比如素养提升课程,像语文方面的经典诵读、读写绘等,数学方面的思维体操、智能训练等,英语方面的英文戏剧、模拟联合国等,让学科知识更有深度和广度。又如才艺培养课程,从美术到音乐,从艺术到手工,发现每个孩子的多样潜能,为每个孩子的成长找到最适宜的兴趣路径;还有综合实践课程,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劳动教育、生态保护、拓展研学、爱心服务等有机融合,让生活成为最真实的课堂,让课堂成为最丰富的生活。唯有如此,课后服务才能深入人心,才能精细有效。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课后服务课程与活动、展示、比赛的巧妙融合,从而为学生找到展示的舞台,使其释放最大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探索欲和创新欲,促进课程更有品质、更有深度的推进。“评议同步”也是课后服务课程的重要一环,我们不仅要重过程,同时要重评价,真正地看到学生“学会了什么”“学得怎么样”“获得了哪些知识”“收获了哪些体验”,只有不断地去衡量与评判,才能促进教师不断地研发与探讨课程,促进课程在教育改革中更迭与创新,为高质量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