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夏清强
有效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倡导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追求富有意义、充满灵性和综合性的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师应创设适当的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学习信息技术,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源于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中,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将信息技术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信息价值的判断》一节时,笔者以“垃圾短信”为话题导入新课接到这样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收到或接到中大奖的信息、电话,如果恰好前一段你参加过抽奖活动,那么,该如何识别信息的真伪呢?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经历开始讨论。笔者通过创设这一问题情境,唤起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上进行提炼、构建新知。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再现生活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而这些生动的内容一旦被列入教材,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能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例如在讲《编程解决问题》一节的多分支语句时,笔者选择了“红绿灯”这个话题导入新课,编写了一个VB程序,演示了“红灯停、绿灯行”的过程,通过动画效果再现生活情境,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整个过程中的三个分支:绿灯亮红灯灭、黄灯闪、绿灯灭红灯亮。有的学生通过情景再现,还想到了绿灯变黄灯的过程,又产生另外的分支,加深了对多分支语句的理解,这正是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引发的求异思维的体现。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融入生活
真正的教学应该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激活思维。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东西,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与生活同在。
例如在讲《信息需求的确定》一节时,笔者选择了“无车日”这个话题引入课堂。经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无车日”活動了解不多。笔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假设学生是一名记者,要完成一个有关“无车日”的新闻报道。学生接到任务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了多种方法,比如采访交警、司机,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到权威部门获取空气质量检测数据等,由此很快制作了一张信息需求表,并成功完成了任务。随后,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时,学生用DV进行了素材的采集并利用电脑对素材进行加工,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