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清宝 李秋红
又是一年盛夏时,蓦然回首,我们已经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牵手走过几度春秋。在这几年里,我们探索、借鉴、反思,在改革与实践中前行,在质疑与挫折中成长。而今,细思量,总难忘那份收获的喜悦,如同驿路梨花,花香氤氲。
一、总想着改变现状
2015年岁末,临近期末考试,晚自习时我正在班里辅导学生,崔世海校长叫我出来,在走廊上谈起了语文教学工作。崔校长说:“一学期结束了,我们的学生积累了多少知识?总共就读了十几篇课文,背了十几首诗,真是少得可怜啊!”其实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苦于没有方法改变。接着,崔校长跟我说起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海量阅读为基本手段,通过课堂教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课堂提速,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从而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加知识。
我马上表态参与这个实验。于是,在校长的设计指导下,全体语文教师参与,我们学校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开始了。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狠抓课堂阅读的落实上,体现在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点拨上。每节课设计一两个知识点,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上课之前让学生先预习,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反馈,并留出时间让学生练笔,如此讲练结合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起初,我们觉得一学期既要学完一本教材,还要读完六本丛书,并且几乎全部在课内完成,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就义无反顾、勇敢前行吧。当时的感受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勇敢地直面困难
为了让教师能尽快体悟“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真谛,学校领导想方设法让我们“走出去”。
2016年春天,我们赴湖南、湖北、山东,现场观摩名校的课堂教学,聆听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经验交流和理论指导。回来以后,我们边摸索边实践,边思考边提高,总结出了一个适合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定了单元预习课、基础阅读课、读写联动课、阅读展示课、单元测试课、试卷讲评课6个课型,“以文带文”地进行课堂教学。2017年4月,在辉县市教体局的组织下,我们学校成功举办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现场会,20多个兄弟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到场观摩交流,反响热烈。
在现场交流会举办之前,学校要求语文教师每人上一节主题学习的阅读课。李秋红老师准备的主题是“走近陶渊明”,内蒙古的薛淑梅老师和县教研室的戴慧琴老师看过后,给她提了许多建议,甚至建议把主题改成“陶渊明的田园情怀”,这样主题会更清晰。薛老师说:“要改动这么多,看来又得加班加点了。”那段时间,教学楼每天晚上灯火通明,教师们为了备好一节课,常常奋战到深夜,共同研课磨课,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
最终,李秋红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单元整合课备课的“四个一”。
一条主线。读完第三单元之后,李老师进行重整,理出“敬畏自然”的思想主线。在讲课时,李老师紧紧抓住“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这个主题思想。开启单元整合课的大门,无论是赏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还是速读《旅鼠之谜》,都是用这条主线贯穿始终。
一课精讲。李老师选择《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第一讲。这节课中感性和理性均衡,朗读和品析同在。她先出示了罗布泊的原貌和现状图片,然后引出四个“盲目”,她的动情诵读让人意犹未尽。接下来,李老师引导学生读描写千年不死的胡杨林段落。“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那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反复被描摹、被渲染,渐渐地,胡杨林那强大的力量震撼着学生,那奇形怪状的样貌不正是“畏”最好的诠释吗?
一种对比。《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描写的景象这样令人心痛,使人不得不“畏”。这样的“畏”有深度,有内涵,更使人震撼。与此同时,李老师又安排了《大雁归来》一文。她引导学生品讀“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领略“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最后提出问题“我们人类可以从大雁身上学到哪些美好的特质”。学生在“七嘴八舌”之后,终于读懂“能有机会看到大雁要比看电视更为重要,能有机会看到一朵白头翁花就如同自由地谈话一样,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弦外之音。归来的大雁让我们触摸到了温暖,感受到了敬重。这份敬重也不是盲目的,而是在赏识了“世外桃源”的诗意之后的切肤之感。
一点空间。在自读《旅鼠之谜》中,李老师让学生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并提示该篇文章与“敬畏自然”这条主线的契合之处。这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照顾了教学过程中“点”的布局,使课堂疏密有致。
新课改主张的是“自主、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是“自学、对学、群学”,而单元整合课强调“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在课堂上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碰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两者一脉相承。
“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是系统化的,而教师备课的过程也很辛苦。语文组先确定出初中语文的教学总目标,划分出一个大的框架,再根据不同文体的学习要求,细化出相对应的教学目标,然后具体到每一课的教学中,再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进行及时巩固。
在这期间,不少语文教师一度感到迷茫,觉得这样的备课好累,工作量太大,需要查阅的资料很多,每天都需要加班。我们想过放弃,但随着出去听课、学习、培训,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我们脑海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教学思路逐渐明晰,职业倦怠逐渐消除。教师们真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自从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任巧民老师说:“有一次上课,我刚刚谈到关于黄河的千古名句,有学生就脱口而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我非常吃惊。紧接着他又说了句:‘老师,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我不再是刚进学校时的吴下阿蒙了!《孙权劝学》是刚刚学过的古文,前面的诗句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他们真的很厉害!”
三、悄悄地发生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语文课堂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少了,学生活动多了,学生在理解和写作能力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读书了,愿意去写感受了。饭前、饭后、课间,教室里,校园的小花园里,总能看到学生在如饥似渴地读着、写着。我校的《成长故事》专刊已经出版了四期,虽然学生的文字还很稚嫩,思想还不成熟,但他们却展现了因为阅读而提升的能力。学生的改变,让我们领略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让我们和学生一起爱上了阅读。我们让学生在学期之初就制订读书计划,做到心中有目标。每天早上的语文早教研时间,教师们分享自己的读书感受和上课心得,交流、碰撞、反思。每天晚饭后半小时是学生的固定读书时间;每周一次的读书交流会,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设计交流内容和流程,畅谈自己的读书收获;每月一次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读书随笔的评选,“书写经典”书法比赛,“触摸经典”作文竞赛,校领导都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肯定学生的点滴成长;每学期一次的“经典诵读大会”邀请所有的家长参与,每班都有集体背诵、“飞花令”比赛、诗歌比赛、“书香家庭”的评选活动。
八(5)班张静的妈妈激动地说:“孩子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他以前周末在家不是看电脑就是玩手机,现在写完作业后都是在看书,在家和我说话常常引用学过的诗句,简直是出口成章啊!”学生的进步和家长的肯定,是我们做教师最大的快乐。
读书使人进步,读书使人明智,读书就是真正的语文学习,我们正在努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回顾我们走过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路,有坎坷也有喜悦,有辛苦也有收获。我们聆听花开的声音,陶醉于花朵的芳香,与学生一路相伴同行,共享成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