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要相信种子与岁月的力量

时间:2024-05-07

张国庆

刚毕业时,看到一篇文章说,一位老师到班上看见地面上很脏,就亲自动手把垃圾扫走,结果把全班学生感动得纷纷效仿。我看了以后很受感动,暗暗发誓也要做一个这样的好老师。后来,我也到学校做了老师。当发现班里地上也是一片脏乱时,我马上想起了那位老师,就赶紧拿起笤帚扫。可是没想到,学生对此无动于衷,以后的日子里依然故我,根本没被我的行为感动。我非常泄气。如果您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呢?

——淇县朝歌镇东街小学 王金玲

这是一则非常典型的教育案例。它的典型性表现在,大凡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对教育都曾怀有过纯真的理想、情怀与愿景。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教育现实与自我理念在不停地发生着碰撞。有了这些碰撞,一些教师的理想、情怀与愿景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最终,变成无所作为的教书匠。

这则案例给人的印象似乎很普通,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在我眼中,这个案例很不简单。它的不简单之处,在于直接折射出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在倡导和坚守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我们教师究竟需不需要去守护它?它值不值得我们去守护?

我相信这个案例不是个案,它应该是绝大多数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一个理念困惑。因此,我认为这个案例很有探究的必要,我很想通过我这些年来在职业生活中的切身体验,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像王老师所提供的这类案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并不陌生,不夸张地说,我所看到的现象比王老师所说的更典型、更严重。在班级管理中,这些年来我一直把自己定位在学生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我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要看一下我这个班主任是否愿意做,是否能做到,并且能否为学生作出表率。为了践行这样一种教育诉求,自2009年以来,我每接手一届学生,都会反复强调让学生在各方面向我看齐。就为了这么一句口号,这些年来,我与学生一同跑步,一同做心灵体操,一同背诵古诗,一同写日记……

可是,说老实话,我的这些率先垂范的榜样唤醒行动,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些年来我一直把自己当成班级中的一名很普通的值日生,我与学生一样值日扫地。在扫地的过程中,我每接手一届新生,都要经受一番冰火两重天的情感磨砺——当第一次轮到我值日扫地的时候,我们班的学生会感到很稀奇,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很多学生表现得特别积极,对我这个新来的班主任特别友好,他们帮助我摆凳子、扫地、倒垃圾、放拖把。总之,该我干的活儿学生不让我干,我想干也干不成,这时候,我心中满是幸福,觉得学生特别懂事。但是,有了这第一次之后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到了第二次、第三次之后的值日,学生的新鲜劲儿过去之后,就有了审美疲劳。当我再次扫地扫到学生的座位下面的时候,他们应景式地挪一下座位,很少有学生显示出想帮一下我的意思。一直到现在依然是这样。

对此我也曾经想不通,也怀疑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正价值。可是,我现在想通了,因为我看到学生的这些现象,并不能证明我们教师的率先垂范可有可无。相反,我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率先垂范的必要性。

我想从三个方面回答一下王老师的困惑。

第一,以我当值日生扫地为例,看一下我的率先垂范是否真的影响到了学生的生命行为

自从我与学生一样当值日生打扫卫生之后,我们班的学生不但有了变化,而且变化很大,只是这个变化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个样子。我们希望什么呢?我们最希望的是,老师弯下腰拾碎纸了,学生立刻也能像老师那样弯下腰去拾;老师今天写日记,学生马上也会跟着老师写。我觉得,我们老师如果把目光仅仅盯在这些立竿见影的变化上,就会很失望。其实,学生的变化是以其他形式呈现出来的。我看到的变化是,学生虽然在我扫地的时候看似无动于衷,但轮到他们扫地的时候,就不好意思偷懒。当有人想偷懒的时候,就会在心里掂量一下:老师还扫地呢,我不扫说不过去。这样就影响到了学生的生命自觉。教育的影响其实就在这里。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过去我经常遇到学生值日不扫地的现象,对他们也有过批评、有过惩罚,但不扫地的现象就是屡禁不止。现在就不是这样了,我基本没有为学生是否能做好值日操过心,轮到他们值日,学生都很自觉。

第二,如何看待教师率先垂范时学生的无动于衷

对此,我们教师需要时常牢牢记住“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理念。慢是教育的规律,我们教师的率先垂范,其实是为学生的生命品质形成埋下一颗种子。种子的含义是什么?它不会当时种下去马上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它需要适当的温度、适当的水分和足够的时间。同样,孩子的成长需要岁月漫长的等待与我们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引导,如果我们想通过一两次、三五次的行为示范就改变他们,不要说在现实中办不到,从理论上也没有成立的可能。

与慢教育相对立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案例中王老师的困惑,说到底是功利心在驱使。不是吗?我们偶尔超越了一下自己,就想让学生效仿,我们似乎很理直气壮:老师都怎么怎么了,你们当然也应该怎么怎么。如果学生不效仿,我们看不到所希望的结果时,就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信条产生怀疑,进而放弃它。

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他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中说,教育影响的全部可能性都建立在记忆能力的基础上。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告诉我们,人的任何生命品行的达成,都是漫长岁月积累的结果,倘若某种生命品行没有经历过岁月的磨砺,就犹如泡出的豆芽,豆芽的成长期虽然很短,但当它形成之时,也就意味着它的生命能量即将耗尽,没有任何后劲了。

第三,当我们教师的率先垂范遭遇尴尬时该怎么办

其实,有了前面两个问题的铺垫,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明白了,那就是需要我们教师坚持、坚持、再坚持,除了坚持,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当然,这种坚持对每一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因为在这种坚持的背后,除了需要理念与精神力量的支撑,还需要在任何条件下都毫不动摇的定力。

在此,我很想说,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教育梦想成真,如果我们是具有责任担当与职业情怀的教育者,当我们面对学生对教师的率先垂范无动于衷时,我们就必须拿出坚持的勇气。

每一名教育者都应该坚信,只要我们在儿童的心田播下美好的种子,岁月一定会催生出灿烂的花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