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时间:2024-05-07

朱永新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必由之路。

共读,是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共写,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乃至整个社会通过反复交互的书写,彼此理解,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加深认同,体认存在的过程。

共同生活,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社区成员之间乃至东西部之间以及所有公民之间,通过共读共写共做(行动)等途径彼此沟通,相互认同,在保持差异性的同时不断地消除隔阂,并逐渐拥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未来。共同生活的努力,也是整个社会逐渐民主化的过程。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意味着这样一种文化上的努力,即恢复书香传统以及书写传统,在现代生活背景下,通过对传统文明以及人类文明的反思继承,逐渐形成新的价值观,将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国家重新凝聚起来,冲破个人主义屏障,打破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离的状态,恢复生活的整体性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从而不断地创造新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教育实验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方面,将作出以下努力:

我们将努力打破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一统天下的格局,恢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共读传统,为每一位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籍,让师生、亲子沉浸在民族乃至人类最伟大的作品之中,恢复与传统的血脉联系,恢复师生之间被应试教育异化的密切联系。我们同时期待从书香校园的建设走向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

我们将努力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将写作与生活联为一体,并成为反思交流的重要手段。在此意义上,通过师生、亲子之间的相互书写,通过师生、亲子之间的言语沟通与交流,将彼此的生命编织在一起,从而尽可能地消除隔阂,避免相互隔膜、相互对立甚至相互伤害,使人类生活的真正经验能够通过共写(沟通与交流)在彼此之间传递流动。

通过共读共写共做,以及课堂等场合的平等自由的交流,我们希望师生之间乃至于亲子之间,能够拥有真正的共同生活。不但生活在共同的空间里,而且也生活在共同的精神背景下,逐渐治疗被畸形竞争隔开的孤独的心灵,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和谐。同时,我们也将致力于推动在共读共写背景下的共同体建设,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应该建设更多的基于理解的共同体,从而恢复教育生活的完整性。我们还将通过新教育“每月一事”等实实在在的共同行动,帮助教师与学生拥有完整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更加致力于推进各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并使之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社会的坚实基础。

我们曾经有过伟大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传统,千百年来,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曾经把我们的祖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们拥有完全相同的语言,而这些语言也有着相似的解释:礼、仁、智、义、勇、孝……在对于这些共同经典的解读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体系与思想基础。

我们提起这些,并不是提倡大家把四书五经或者某部哲学经典当成是我们这个时代共同语言的唯一来源。只是从历史身上我们不得不看到事实本身:只有拥有共同语言、共同经典的民族才是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只有拥有共同基本立场与价值观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共同体,而不是一盘散沙。

是的,许多迹象表明一切并不令人乐观,正如安·兰德所言:“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人性的伟大为何物,心中也没有具体的形象,那么要保留对生活美好的幻想是很困难的。每天,当你阅读当天的报纸标题时,你会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猥琐,距离希望越来越遥远。如果你转向现代文学,想从中找到一些人性美好的东西,却往往发现那里面尽是些从三十岁到六十岁不等的罪犯。”(安·兰德《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

但是我们仍然坚信我们大有可为。我们仍然有力量从过去的岁月里,从人类的文明史上,从民族的发展史上找到我们共同的神话、共同的英雄,进而形成共同价值与标准,并用那些高尚的标准来使未来的人们从平庸的偶像崇拜中挣脱出来。

现在,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我们整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都令人忧虑。有调查表明,我国国民阅读率呈持久下降态势。目前,中国人有读书习惯的大概只占到5%左右。

在所有阅读匮乏的重灾区中,西部儿童的阅读状况相对是最为恶劣的,引发的问题也更为严重。许多原本善良天真的孩子,在应该大量阅读的时期没有得到阅读的滋养,又过早地步入社会,面对着社会的一些残酷或阴暗,善良的天性很快地被扭曲,这其实也是“马加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许多西部老师至今还认为读课外书是不务正业,这使本来就贫瘠的西部儿童阅读雪上加霜。

我们想象一下三种未来:

一种乐观的前景,是今天通过父母和当地政府、学校的努力,东部发达地区的儿童顺利地在他们的童年晨诵了许多美妙的诗歌,阅读了许多美妙的童书,写下了他们美丽的童年生活,开展了丰富的艺术、体育、公益活动,在《小王子》《彼得潘》们的保护和陪伴下,他们成长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但与此同时,西部的儿童却因为历史的原因,因为经济的原因,因为人们的冷漠与短视的原因,他们的童年没有这些最能够丰富心灵的营养品,没有与同伴或者老师、父母分享与交流的快乐,没有能够愉悦他们身心的活动。当这两股潮流在未来的某一处汇合的时候,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怎样的明天?

还有一种悲观的可能,是应试教育最终战胜了我们的一切努力,在应试教育摧残身心之后,在拜金主义大潮扫荡文化过后,虚无的一代将像互不相关的沙粒一样,漠然立于地球的每个角落。

当然,我们还可以拥有第三种未来,那就是通过新教育人——以及所有和我们有相同志向的教育者们——的卓绝努力,让所有的孩子们共同沐浴于美妙的诗歌里,共同陶醉于神奇的童话里,共同生活在伟大的历史与神奇的科学世界里,沿着彩色的阶梯健康成长。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生长在西部农村,但阅读过《小王子》的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一个生长在乡下偏僻的角落,但阅读过《一百条裙子》的女孩长大成人之后,当他们来到繁华的大城市的时候,他们和城市孩子之间不仅没有隔阂,反而会因为在童年时读过相同的书籍而拥有共同的梦想,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可以无障碍地沟通,可以真正地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世界,从而可以真正地拥有同一个梦想。

是的,未来孩子——无论是东部的孩子还是西部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共同的偶像不应该是由小报制造并传播绯闻的明星们,而应该是一个民族以及人类文明史上那些最激动人心的真实英雄与文学形象。他们象征着那种高于金钱的核心价值与目标,而这些,只能通过今天的共读共写,以及今天就开始的共同生活来实现。

然而,在今天,不要说整个社会的共同语言已经有丧失的前兆,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里,在某些夫妻之间,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一样存在着共同语言沦丧的危险。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许多父母全神贯注于他们自己的问题中,“于是把使孩子幸福的责任推给教师”。的确,许多父母因为生存的压力、工作的压力、住房的压力,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为生计而奔波上,他们对“家”的理解,已经仅仅是宽敞一点的房子和宽裕一点的经济,而把教育子女的任务,大部分推卸了出去,交给了学校和家教,甚至听任孩子在社会上、在网吧里不知不觉地接受一种低俗文化。而那些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父母,也仅仅把教育视为提供学业成绩,或者用参加兴趣班、艺体班来提高用来相互竞争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多少家庭在进行真正的全人的教育。最好的家庭教育,本也应该从“亲子共读”开始,从父母与孩子的分享开始,从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活动开始。据调查,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即使在北京这样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城市,其比例也不足20%。没有父母与孩子们的亲子共读,孩子们就处于一种人生的盲目之中,他们敏感的小心灵,就非常容易被另外的不良的声音所捕获。

事实上,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从小培养儿童注意周遭的人、事物,要有所感觉、感触、感动或感恩,这是教育的真正本质。阅读对于儿童来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因为阅读使他对事物的看法更精确,因为阅读使他对生活事件更敏锐,因为阅读使他对人与自然产生感情,而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儿童阅读“读好书”比“读多书”更重要,“如何读”比“大量读”更重要,“读适合的书”比“读好书”更重要,每一个学习的关键期都要有适合他们的图书可阅读。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父母与老师的任务就是选择和导读,而且和孩子们一起来共读,就像哲学大师卡缪所言:

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

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爱充领导;

我只期望请你与我同行。

曾经读过一首最受美国人喜爱的诗歌: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现在,当我们新教育人明确提出“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方法的时候,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美国人喜爱这首诗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亲子共读是一个孩子未来的智力发展和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必要保证。国外的许多研究也可以看出,有早期亲子共读经验的家庭,儿童的发展与终身的成就,远远超过没有早期阅读经验的家庭。亲子共读,从科学上来说,就是用最温暖的方法,用最不着痕迹的方法,让孩子掌握“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学习武器。而且,因为学会了阅读,他会爱上阅读;因为爱上了阅读,他会更懂人生。

而比这个更重要的是,通过亲子共读,通过父母亲口向孩子们传递那些最重要的语言密码,父母与孩子们就真正实现成为一家人,而不仅仅是生活在同一个房间里的陌生人。

我们一直认为,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克里希那穆提说:“正确地教育我们自己,非常重要。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忧来得更迫切。”(《一生的学习》)而恢复亲子共读传统,在家庭中实现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是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生活的可靠途径。我们应该提倡从“亲子共读”开始,从每一个家庭开始,来真正实现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一个拥有共同价值与理想的未来社会的希望。而亲子共读的父母们,他们本身又需要我们教师——教育的专业人士——去加以引导。学校应该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学校应该领导父母亲一起来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

我们如何让学校重现魅力?如何让学校再次成为社会的文化中心、文明中心、创造中心?如何让在其中生活,并度过青春甚至一生的师生们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不是成为一手交钱一手交给答案与分数的知识贸易市场,更不是恩格斯曾经抨击的智慧与心灵的屠宰场?

答案很显然,通过建造高楼,通过张贴广告,我们无法让学校成为我们想要的文化策源地、文明的焦点;甚至通过高价引进名师也不一定能够实现此目的。而即使因为极高的升学率成为令世人瞩目的“高分名校”,我们也依然无法认可这是一个为实现我们上述的理想而努力着的理想之地。

学校,应该“相信教师所从事的事业不单纯是对个人进行训练,而是形成正常的社会生活”(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学校,应该认识到工业化的发展和城市中心的扩展破坏了人们的集体感,使人与人之间相互疏远,而抗拒这股潮流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其中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通过师—生(子女)—父母的共同阅读,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共同关注与探讨,来制造相互依赖感和建立合作的精神。正像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项目中所呈现的故事,尤其是常丽华老师的故事中所呈现的那样,通过与更多的家庭共读一本书,共同思考一个社会问题,父母的视野会逐渐地从自己的子女身上,扩展到整个共同体的命运上。这样,原本单纯地相互竞争的家庭,就成了一个大共同体中一道学习与生活的合作者,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

教育在线的老网友看云(薛瑞萍)老师有一本书非常有名,书名叫《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好书名,在这句话里有着相当的气度,只有既像一个古老的农民那样朴素地对待教育,又像一个现代的艺术家那样充满创造性地对待自己的职业,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而只有与自己的学生一道晨诵美妙的诗歌,一道阅读经典——中国的经典和世界的经典,一道编织有意义的生活,一道经历生命中的悲喜,才能够真正地拥有一个班,就像拥有一块辽阔的土地,一个永恒的历史。

不像许多抱怨社会环境,抱怨学校环境的老师,我们欣喜地在“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实验项目中看到了许多像常丽华和看云这样的老师,他们把自己生活的乐趣和孩子们一生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视为自己的职责。我相信,他们才是教育的希望所在——因为他们坚持用朴素的岁月来进行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因为他们的共读,已经将书本与自己的生命,与孩子的生命,并进而将那么多家庭的命运紧紧地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孩子们今天的幸福,明天的命运,整个社会未来的可能性,全掌握在老师们的手中。让知识焕发出它无穷的魅力,让课堂焕发出自主、对话的生命力,让诗歌和书籍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与密码,要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正在开创一个真正令人向往的未来。

虽然“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在全社会的应试喧嚣中显得单薄,但是如果我们不积极、审慎地采取行动,那么教育的美好愿望将永远不会实现,而社会的不公平与冷漠也将无法消解。

我们应该牢记一个事实:没有共同英雄与准则的社会只是一个生物的角斗场,它不可能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没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的学校、教室以及家庭,只是一间冷冰冰的房间,生活的丰富性将在这里丧失殆尽;没有共同体背景的学习只是一个机械的训练过程,它不可能真正实现生命中的无穷可能性。

衷心希望通过“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和与此相关联的新教育实验其他项目(譬如教师的专业发展,譬如理想课堂的研究等)的卓绝努力,从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座校园、每一个教室开始做起,让我们的民族能够在不久之后恢复并长久地拥有共读的传统,共写的实践,从而具有共同的核心价值体系与共同的思想基础。我们与孩子之间,我们的孩子之间,在未来能够拥有共同的语言与密码,真正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