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园本教研为抓手,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24-05-07

文 张建芬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对防止学前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指南》不仅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而细化的目标,而且从侧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南》中强调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我园以园本教研为抓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一、案例中聚焦教育“真问题”

(一)聚焦案例,呈现问题

在推进《指南》的过程中,我园发现幼儿园实施弹性作息制更能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探索空间,让课程更贴近幼儿,更加顺应幼儿的发展,我园开展了“让一日活动作息追随幼儿的发展”培训研讨活动。教师一起分享了几个班级实施弹性作息制以来的改变与实践案例。接着,结合实际,通过趣味情景剧的方式表述了班级“弹性作息”的已有举措及困惑。有的教师提到“活动内容过多,导致教师带着幼儿赶流程”,有的教师提到“对于消极的等待时间,教师该如何减少”“对于幼儿突发的兴趣,该如何解决”等问题。接着,教师围绕“怎么做”展开了讨论。

(二)剖析案例,深入思考

针对提供的活动案例,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例如,小班组教师讨论出一日生活环节中的“弹点”。区域活动是教师优先确定的弹点。区域活动的时间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需要加以延长或缩短。中班组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分析,对一日活动进行弹性安排,户外活动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规划游戏场地,充分体现游戏的多样性与自主性。大班教师发现了一日生活中存在许多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准备不同的活动,如听故事、手指游戏、小组活动等。

(三)案例再演,互动分享

经过组内教师的集体研讨,教师针对案例中幼儿的活动行为表现和发展需要,提出了教师介入的多种方法,并用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现场演绎,多样化的指导方法一一呈现,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交流与分享的目的。大家对活动中教师的有效介入达成共识,懂得要观察在先,学会等待;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

案例式教研以问题为核心,开展“真问题”的“真研究”,让教师走出自己的视线,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更容易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引起重视。研讨从问题切入,教师在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学习、经验共享,梳理出介入指导的方式方法,使研讨更专业。

二、体验中感受问题“真情境”

(一)分组合作,操作体验

在开展幼儿户外游戏活动教研中,教师通过异质分组,在花草区、建构区和涂鸦区进行游戏活动。一组利用花草区的自然物进行粘贴画游戏活动;二组在建构区中搭建了“赛龙舟”;三组则在涂鸦区利用各种工具进行玩色创意。然后,针对游戏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短短四十分钟的自主游戏,教师走进了幼儿的游戏世界,重拾了“做幼儿”的感觉,真正站在幼儿的角度,感受到了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发现了游戏中的问题,也了解到了合作、分享的重要性。

(二)角色扮演,游戏体验

为了帮助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症结,教师让教师结合自身体验,探讨交流关于户外游戏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想法以及认识与理解。体验活动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展开。活动前抛出问题——在幼儿的角度,开始游戏之前应该是做什么?让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在讨论后得出“分组—组长选拔—确定主题—设计图纸—游戏实施”等环节。在户外游戏实操环节,教师从不同游戏场景的搭建等方面分析和讨论,并将走、跑、跳、爬、攀、钻等基本动作融入各个游戏环节之中,使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户外游戏的乐趣。同时,反复体验游戏环节的设定,提出改进方案,不断探索多种游戏形式,在研讨中碰撞思维,分享策略。

直观、具体、亲身体验本是幼儿学习的显著特点,同样适用于教师。由于教师个性、原有经验的不同,对《指南》的理解角度与深度也各不相同,体验式教研通过教师操作体验和互相交流等形式,让大家明确了区域材料投放的具体要求,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烙印。

三、辩论中澄清教学“真困惑”

(一)围绕争议问题,各抒己见

教师自发组成团队后,在短时间内合理分工,在任务驱动下,整理、分析、提炼各自的内容。为了让本方攻击有力,反驳迅速,全体人员都聚精会神,快速寻找对方话语中的漏洞进行反驳。例如,当一方表达出“让幼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尊重追随,就是儿童本位”的时候,对方队员几乎同时辩驳“那请问幼儿园和游乐场有什么区别”。教研一扫以往的沉闷感和疲惫感,教研的热情被点燃,辩论式的研讨让教研活动极具新颖性和创造性。

(二)围绕教学问题,以辩解惑

当辩论进入尾声,大家达成了共识,教育不是简单的二元排斥,当幼儿出现兴趣转移时,教师要做的是跟随幼儿的兴趣,进行有专业反思的、对幼儿有一定挑战、遵循幼儿需求的有智慧的对话。

教师要帮助幼儿由兴趣转为意图,扩展幼儿的探索领域,理解幼儿的需要并智慧地运用各种方式满足幼儿的需要。

辩论赛注重的是氛围的营造和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教师通过对话辩驳,不断地呈现原有经验,不断地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了积极互动,有效地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教研组织者在关注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帮助教师及时归纳问题,提升梳理经验,使研究得以深入,从而获得发展。

四、课例中引发教师“真反思”

(一)选定教材,同课异构

活动前,教师依据《指南》,结合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备课、细心磨课,大胆加入创意,通过PPT演示、图片观察、材料操作、游戏互动、情景扮演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学,展现出同课异构的“相同领域、不同设计”“相同名称、不同目标”“相同流程、不同教法”的独特视角,重点关注游戏化教学的有效性。

(二)课例展示,分享经验

在课例式教研课展示活动中,张老师执教的大班数学活动课程《我的作息时间表》,运用幼儿平时活动中的情景照片,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探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郭老师的小班语言课结合幼儿对父母的了解,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并巧妙设计了提问环节。许多教师在挖掘教材的核心价值、处理教材时的思考方式和多元的教学方法,使大家深受启发。

(三)评析研讨,共同反思

每次课例展示后,先由执教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进行解说和自评,再以分组研讨的方式挖掘活动的亮点和不足。大家明确了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时要关注活动目标、环节设计、师幼互动的“三个有效”,解决了个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课例研讨”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让教师能及时汲取经验、拓宽教学思路,提升各层级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共生中实现师生“真成长”

(一)教师实战,共享经验

在“微论坛”活动中,各年级组围绕“和而不同,和衷共生”的“家文化”建设,分享着彼此之间的暖心故事。例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班组用一则则温暖的小故事,娓娓道来他们小家的点点滴滴;“年轻教师挑大梁”小班组中青年教师居多,他们用一个小型情景剧还原了平时的工作状态;“团结合作,共享美羹”中班组的教师纷纷化作个性迥异的小动物,为大家上演了熟悉的绘本故事《好喝的汤》。

(二)围绕主题,合作交流

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重中之重,让幼儿在班级中自主地生活、学习、游戏,是教师的追求,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管理的具体操作者、执行者。因此,围绕“我的班级我做主”这一交流主题,老教师分享了传统一日活动组织模式的变革心得,年轻教师则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胆尝试。

教研团队是由教师个体组成的,是教师专业进步的“加油站”,每位教师都拥有“加油充电”的权利,也有为其反哺贡献的责任;每位教师都是资源,园本教研应该为教师搭建适宜的平台,在同伴互助、经验共享中获得成长。

有人说:“一个人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是一个苹果;一个人一种思想,交换后能有两种思想。”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形成的教研活动,营造了开放、合作、互动的氛围,搭建了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对园本教研有效性的探索只是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小台阶,并相信教研方式的变革也是一个动态、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将不断反思,积极探索,努力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