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注兴趣需要 支持深度学习——以小班儿童探索昆虫的故事为例

时间:2024-05-07

文 王 娟

一、背景

近年来,在幼儿园里兴起了撰写、讲述课程故事的热潮,甚至在环境创设中,教师也能看到情节丰富的儿童探索故事。然而,在一个个“好听”的课程故事背后,教师常常听到老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课程故事怎么写啊?我不会编故事!”“这篇推送里的故事蛮好的,就照着这样做!”……教师陷入了“设计故事”的困境,耗费大量的精力设计故事剧本、摆拍故事情节、撰写出不属于儿童的课程故事。

每当这时,我常常陷入思考:课程故事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如何诞生一个能真正实现其价值的好的课程故事? 看到南京鹤琴儿童园“活教育课程故事丛书”《看得见儿童 找得到课程》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提前设计剧本让儿童演绎课程故事是本末倒置的,真正的课程故事是儿童“做”出来的,而“做”出来的课程故事应该是这样的过程:发现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支持儿童的深度探索—梳理师幼的互动与探索过程—形成课程故事。课程故事的意义在于呈现教师发现儿童、支持儿童的过程。基于以上思考,我以小班儿童探索昆虫的故事为例,阐明课程故事的生成策略。

二、活动过程

在儿童探索昆虫过程中,我坚持观察、发现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引导儿童感知、观察、操作和发现,追随和支持儿童深度学习与探究。

(一)看得见儿童,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充满兴趣。教师需要做的便是观察并发现幼儿的兴趣与需要。

在一次户外体育活动中,儿童在儿童园后院滚轮胎、走吊桥,由于前一天晚上下过一场雨,玩水区水池里积了一点水,儿童非常欢喜。玩了一会儿轮胎,儿童便三三两两凑到水池边玩耍,不一会儿突然有人喊:“老师,虫子,好大一个虫子!”我闻声跑去,果然发现水里有一只大黑虫子。许多儿童聚到水池边,既紧张,又兴奋,胆大的男孩甚至拿棍子拨弄虫子。

儿童目不转睛地看着虫子,提出各种问题。我及时关注到儿童的兴趣,没有打碎他们的好奇心,而是选择去欣赏他们的“发现”。

(二)放得慢脚步,“授之以鱼”取代“授之以渔”

小班儿童受认知水平、经验与能力的限制,很多时候的兴趣与需要只有在成人支持下,才能进行深度探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和儿童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便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的渗透更是一种“授之以渔”的过程,更有利于儿童的终身学习,需要教师放慢脚步。

儿童最想知道:“老师,这是什么虫子呀?”我不了解这种昆虫,因此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和儿童一起查找资料,给自己科普的同时,也让儿童掌握学习的途径。我说:“老师也不认识这种虫子。老师再仔细看看它长什么样子,回去一起查查。”突然,昊昊大叫:“老师,它长了两个大夹子!”另一个儿童问:“老师,它是不是叫夹子虫啊?”我说:“你猜得有道理!老师回去查查就知道啦!”

回到活动室,儿童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这时,我趁热打铁,问儿童:“你们说,老师怎样才能知道那个虫子的名字呢?老师要去问谁呢?”这时,思维活跃的天天指着班里的电脑说:“到电脑上去查!”爱玩游戏的豪豪说:“看手机!”我追问:“还有其他办法吗?”这时,我从班级图书区拿来一本儿童带来的《昆虫百科》,对着他们晃一晃,“小书虫”轩轩嘟哝了一句:“查书!”

为了让儿童进一步理解,我和儿童一起查阅图书。我根据那只虫子的长相找到了那种虫子的名字——“锹甲”,了解了它的生活习性。

在这样一个观察昆虫、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儿童认识了昆虫。更重要的是,儿童学会了通过网络查询、书籍查阅等方式获取知识。

(三)放得慢脚步,支持儿童的深度探究与学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与探究。”儿童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他们的探究欲是无止境的。儿童会有一连串问题发出来,并很想动手试一试。此时,教师需要做的依然是放慢脚步,追随儿童的步伐,支持儿童的深度探究。

在看到《昆虫百科》上的锹甲时,有的儿童问:“老师,它喜欢吃什么?”我根据书上的介绍,向儿童做了解释。

第二天户外活动时,那只锹甲依旧在水池里,儿童的探究热情依然不减。让我没想到的是,“小调皮”辰辰等儿童找来一些树叶扔给锹甲,不停地说:“锹甲,快吃啊!”雨泽竟然跑进小竹林里找了一些树枝。正当我对此感到纳闷时,雨泽说:“老师,这个树枝烂了,给它吃(在看《昆虫百科》时,简单解释了朽木就是烂了的树枝)。”儿童忙得热火朝天,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没有打扰他们。

我惊喜于这群儿童对一只昆虫兴趣持续很久,他们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后,又能想到用“实验”去验证知识是否正确。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放慢脚步,追随儿童的兴趣,支持他们探索世界。

(四)找得到课程,梳理儿童的探究与学习过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学前儿童思维正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的学习需要辅以实物、图片、视频等可观可感的媒介。”小班儿童更需要通过记录来巩固发现,这样一个记录、梳理的过程正是一个课程故事的形成。

由于小班儿童表征水平不高,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将他们的发现以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在科学区呈现出来。儿童在照片上看到自己的身影与发现后,兴奋不已,经常蹲在科学区寻找自己的探究踪迹,还会拉来好伙伴,自豪地分享探究过程。

当教师真正做到关注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支持儿童的深度学习,就能找到有价值的课程故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