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行为观察的价值和策略

时间:2024-05-07

文 祁 锐

幼儿语言匮乏,思想纯净,他们想诉说的话语,想表达的思想,往往都是通过其行为所呈现出来。因此,观察是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但教师往往对于“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并不清晰。

当前,幼儿教育为了达到对幼儿“多元智能”的启蒙作用,其授课理念愈发科学、课程结构逐渐多元、授课模式日益新颖,以往的学科制、过渡式的幼儿园教育,早已变成了当前综合课程、多元整合的“育人”模式。教师要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具备多元能力,扮演多样角色,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关注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兴趣倾向、思想行为等,开展针对性、有效性、适宜性的教学活动。

一、观察幼儿行为的价值

教师细致地观察幼儿,可以说是高质量、高效率幼儿教育活动的基石,更是衡量幼儿教师教学水准的重要量尺,它能够让教师了解幼儿的兴趣之需求、能力之情况、教育之影响,进而提供适宜性的教育。

(一)实际反馈的优越性

当前,教师在观察幼儿行为时,往往存在许多疑惑,教师不知道如何通过观察来了解幼儿。究其因素,教师在观察幼儿行为时,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进而造成教师有“观察意识”却没有“观察策略”;有“观察时间”却没有“观察目标”;有“观察记录”却没有“分析依据”,进而经常会出现盲目性、随意性的观察。《指南》中,既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教师观察幼儿行为的必要性,又从“微观层面”指导教师如何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及教学应用,对于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而言,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能力提升的优越性

观察,既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又是教师通过后天训练而得到的一种教学能力。教师结合《指南》中的指导思想,能够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

例如,教师运用《指南》中的“目标内容”,可以帮助他们明确需要观察的目的,或满足幼儿兴趣之需,或针对幼儿能力不足,或达成幼儿教育要求;教师运用《指南》中的“典型行为”,可以帮助他们确定需要观察的目标和内容,或上课调皮捣蛋的幼儿,或性格沉闷寡言的幼儿,或日常大哭大闹的幼儿;教师运用《指南》中的“年龄特征”,再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可以帮助他们抓住观察的时间,或上课时,或午休时,或吃饭时等。

(三)本质价值的优越性

《指南》涉及“宏观”五个发展领域,“微观”十一个操作子领域及三十二个细化目标,为教师横向全面、纵向深入观察幼儿的行为举止,提供了非常明确、清晰、系统的教育教学框架,有效解决了教师“观察什么”的难题,纠正了教师“如何观察”的不恰当“观察点”。

与此同时,《指南》颁布十年来,从其本质价值而言,它通过了时间的考验、教育的革新,无论是“宏观”分析,还是“微观”指导,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支持与帮助。

二、观察幼儿行为的策略

(一)将《指南》作为观察的理念指导

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双向活动,忽视任何一方的效能,都会导致其教育理念的缺失,进而造成课程内容设置及教育活动开展的不完善。因此,教师要基于“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双向角度,遵循《指南》理念,观察幼儿行为。

1.以儿童观为理念指导的运用

教师总是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但是,一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之中,往往就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让幼儿服从、让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学习与游戏。

《指南》中的“社会领域”指明了幼儿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他们会逐渐由理解规则、适应规则逐渐转变成与同伴协商规则、制定规则。即使每一位教师的出发点都是“教幼儿做什么”,但并未转换为“幼儿需要什么”的教育初衷,幼儿自主的机会、自由的空间,也逐渐被教师的要求所压缩。

2.以教育观为理念指导的运用

当前的教育模式都是普适性、集体制,但教师要根据个别幼儿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指南》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但在其“说明”部分,提出了普遍的教育期望,即幼儿教育相应教学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幼儿年龄规律与身心特点。当然,这并非让教师、家长照搬、套用,以此作为幼儿教育的标杆量尺,而是以此结合实际,去了解3~6岁幼儿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基本特点,进而实施针对性的幼儿教育活动。

(二)将《指南》作为观察的科学手段

教师在运用《指南》中,要反复学习,深浸其中,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逐步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对《指南》的感悟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将“观察”分为“七段三层”(如图所示)。

其一,初级观察层次。笔者在没用运用《指南》之前,往往处于这样的观察层次,虽然在日常教学中,也能够及时发现那些“异常”尤为突出的幼儿,并与其父母进行沟通,但选择观察的对象较为随意或凭借自身的喜好,以此作为教师自身的观察出发点。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一般沉默寡言的幼儿问题较多。笔者在日常教学中,观察他们的时间会不由自主地多一些,观察他们对哪些内容、游戏感兴趣,对哪些小伙伴比较喜欢,进而在教学或组织游戏活动中,会“特殊”照顾他们。虽然这类观察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但缺乏科学性与全面性的指导,属于观察初级层次;其二,中级观察层次。笔者在初步了解《指南》的相关内容及教育精神后,观察逐步提升为“中级层次”,即在教育活动中,有了较为具体的观察目的与观察内容,运用的观察策略也更为多样。这些观察所关注的是“教育问题”“教学目标”,并非幼儿的“内心声音”,进而在教学之中,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例如,调皮是幼儿的天性,很多调皮的幼儿让教师很伤脑筋,而笔者在对这类幼儿观察后,出于达成教学目标,常采取的手段往往以“师威”震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也有极个别幼儿变本加厉,变得无法管教;其三,高级观察层次。“中级”的昨天势必为“初级”,但“中级”的明天未必是“高级”。很多教师的观察能力往往停留在“中级”层次,这是因为教师对“育人”的工作与《指南》的研读缺乏一定的自身感悟。感悟是对多种“育人”理念的融合与创新,教师对“育人”工作有所感悟时,在观察幼儿行为过程中,或许仅能够运用到《指南》中的某个词,或某段话,但教师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体会。

总而言之,观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而《指南》既是理念指导,也是科学手段,更是多样工具,它让幼儿教师学会了观察,促进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