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物化教育目标,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

时间:2024-05-07

文 沈 敏

区域活动体现了《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是游戏真正的主人”这一理念,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个别化教学方式。针对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中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目标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目标物化为环境和操作材料,为幼儿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切实解决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促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一、基于儿童视角,创设区域环境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说过:“教育对儿童的巨大影响,是以环境作为工具,让儿童受到环境的浸染,从环境中获得一切,并将其化为己有。”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教师所熟知。那如何在创设环境时,真正体现环境的价值和意义呢?区域环境的创设必须从儿童视角出发,体现儿童立场。

(一)区域设置满足幼儿需求

在每个班级都设有美工区、益智区、建构区这些基本区域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不同特点,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需求设置班级具体的活动区域。例如,一个大班幼儿人数为35 人,室内可用面积为90 平方米(除盥洗室、午睡区),考虑大班实际场地及幼儿的年龄及学习特点,共开设七个区域:语言区、角色区、建构区、美工区、生活区、益智区、生活区,每个区可容纳5 ~ 6 名幼儿同时活动,活动区域涵盖五大领域的幼儿学习与发展内容,种类丰富且均衡,满足了大班幼儿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根据活动室的结构特点及幼儿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每个区域的空间大小。例如,在室内空间比较狭窄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宽敞的走廊开辟建构空间,利用室外阳台创设自然角。又如,小班幼儿正处于自理能力及感官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班生活区相对而言需要较多的空间;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发展迅猛,因此,美工区、科学区、益智区可能面积较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会依据幼儿当下的活动需求,对区域空间进行灵活调整。

(二)区域装饰隐含教育要求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与环境之间积极的身体和心理互动,是认知发展中最重要的与学业相关的因素。”环境具有隐性的教育力量,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经验,获得发展。因此,可将教育的具体目标物化在各个区域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达成教育目标。例如,在小班的角色扮演区,我们要求幼儿自己收拾整理物品,教师可以在厨房桌台上画上简单的锅、勺等隐性线条图标,可以暗示幼儿物归原位的目标要求。环境中呈现的幼儿学习轨迹,不仅是对幼儿学习发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教育反思的窗口。

(三)区域标识达到教育目标

常规培养目标,由教师要求转变为隐性提示和幼儿自我管理。经过相关调查和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图标作为一种具象的符号能够对幼儿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将其投放在自主区域游戏中,可以给幼儿一种无声的启示。例如,在科学区、生活区提供一些步骤标识,可以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提供提示和帮助;评价图标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所以,在区域活动中巧妙地运用图标能够很好地达成教育目标。

二、基于经验视角,丰富操作材料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操作。”而操作需要借助于环境和材料。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蕴含着教育目标和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载体。从材料的操作使用中,我们逐步意识到材料的投放应从少到多,从多到适宜,从适宜到规范。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主动建构经验,通过“玩”材料获得更优的发展。为此,材料的投放直接关系到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成效与幼儿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且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

(一)挖掘成品材料的价值

教师要对成品材料的教育目标及操作方法进行深入挖掘,力求发挥成品材料隐含的教育价值。例如,运用“成品引导”的方式,将幼儿的新玩法进行推广,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游戏经验。我们发现,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能够帮助幼儿理解更多的科学概念,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利用幼儿对成品材料的操作兴趣,制作相关的新材料,将成品材料与自制材料配合使用,拓展幼儿的经验。

(二)探索自制玩具

虽然幼儿园玩具种类逐渐增多,但是并不能完全满足幼儿园教育的需求,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要求为幼儿自制玩具,此外,还要突出材料的操作性、整合性和提示性。例如,教师在制作系列玩具“解罐趣码”中,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酸奶罐作为基本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做到心中有目标,探索了如何让一种材料达成多种目标,以适应不同能力的幼儿使用。小小的酸奶罐延伸出13 种不同的游戏内容,使得幼儿的游戏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融入再创其他材料

《纲要》中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是开展其他活动。”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更多地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材料,使操作材料充分兼顾本园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园本化课程需求。例如,场地偏小的园所,可以利用布的简易、轻便、易造型、不占地等优势,开展关于布的体育活动:跨栏、打地鼠、跳花绳、投掷、跳布格子……全方位地发展幼儿体能。

三、基于研究视角,探索互动策略

在幼儿身上你总是会有新的发现,即使是一位你自认为非常了解的幼儿。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支持活动,教师的游戏观察并不仅仅停留在“看”,而是需要用专业的视角,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看懂幼儿行为背后的含义。

(一)运用多种观察方式,增强幼儿游戏活动

为了了解在不同区域活动的幼儿的游戏兴趣点,教师可以采用整体观察法,在游戏开始和结束时通过巡视和扫视,蜻蜓点水式地关注全体幼儿。幼儿游离游戏时,教师及时导帮助他尽快投入游戏;幼儿不遵守规则时,教师给予适当提醒;幼儿间发生矛盾时,教师适当调解。

整体观察是横向的表面观察,那么择点观察就是纵向的深入观察。教师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对某个游戏区域或某几名幼儿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方法以发现幼儿游戏的亮点和问题,推进游戏深入发展为目的。

另一种追踪观察法则是指对某一对象或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系统性的观察。此方法可以用于观察某一典型幼儿的动态发展情况,也可以用于追踪观察某一游戏材料的投放及使用情况。幼儿、游戏环境、操作材料等都可以作为教师在游戏中的追踪观察对象。追踪观察法可以搜集到幼儿游戏的典型个案,用于教师教育教学的研究。例如,在益智游戏“走迷宫”中,教师投放了多张迷宫图和小人偶玩具,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一分钟就能走出迷宫并结束游戏,由此可以得知,投放的迷宫路线对于幼儿来说缺乏挑战性。于是,教师提高了迷宫线路的难度,幼儿参与游戏的时间延长了,对该游戏更加感兴趣也更加专注了。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又及时发现幼儿的新创意,增添了一些辅助材料(红绿灯和一些交通标志)以丰富游戏情节。由此可见,对材料的追踪观察可以了解材料的有效性,以便对游戏及时进行调整,发挥材料的最大教育价值。

(二)解析观察记录,促进幼儿游戏发展

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教师重新梳理观察内容,对观察现象进行进一步思考,从而制定出下一次游戏的有效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笔记本、画纸、照相机、录音笔等多种工具,以文字、照片、录音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幼儿的探索操作进行记载。

具体来说,观察记录主要有三种方法:1.视频记录法,选取一段时间和一个地点,确定好观察内容,拍摄幼儿游戏的视频。2.图表记录法,要求教师在观察前设计好图表,在游戏进行中,教师只要在相应的格子中打钩或者写简单的数字。3.文字记录法,教师在游戏中进行文字记录要遵循简洁明了的原则,用最短的时间记录下关键词,比如“蓝蓝家乱”“阅读区无人”等。在游戏后使用文字记录法,则要力求分析得详细深刻。这三种记录方法相互补充,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在一起使用。面对这些记录资料,教师能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与经验,了解幼儿学习的进展,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活动计划是否需要调整和优化,从而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真正有所发展。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主活动形式对幼儿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促进幼儿自主多元发展。将区域的目标物化在区域环境、材料、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必然能帮助幼儿获得有效经验,支持幼儿探索学习,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