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文 朱巧云
镇江市润州区凤凰家园幼儿园是首批镇江市《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第三批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园,依托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园公共游戏区域支持性策略的研究和探索》,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指南》精神为引领,珍视游戏和生活的价值,将“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跟风,不刻意调整或改变,而是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对环境、材料、设置等各方面做出调整。
我们首先通过对照理论书籍、对照建设标准、研究幼儿学习发展的需要、观察幼儿活动中的行为等路径,再利用多维度审议找出当前公共区域环境创设、材料提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改造环境,让环境会“说话”,让环境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活”起来。
通过三次扩地,园所户外活动场地由900 平方米增加到2700 平方米;室内充分利用走廊、过道、拐角、大厅、墙面等创设区域,将班与班之间的空余场地和公共空间进行优化组合,实现室内空间利用最大化、最优化。
户外活动场地由原来单一的体育锻炼场地变为多元的运动场、学习场和游戏场。在硬质地上增加传统跳格子和交通安全的游戏;在灌木区开展野战游戏;搭建多功能长廊、帐篷和木屋,为幼儿提供活动的私密空间,让他们自发生成很多游戏内容。室内的多功能厅除了可以开展小型集会,还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变为建构区或表演区;大厅除了建有展示区,还增设了拼图区等;走廊的墙面增加了益智类的材料供幼儿随时操作和学习;美术室划分出手工操作区、玩色区、绘画区和作品展示区,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时更换和调整。
布局调整的主体由以教师为主导变成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设置内容赋权给幼儿,由教师“拍脑门”变成倾听幼儿的声音,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创设能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区域。玩什么、怎么玩、在哪儿玩、和谁玩都由幼儿自己做主,分配角色、规划空间、制定规则都由幼儿自己商量。教师放手,做游戏持续深入的观察者、支持者和推进者。
户外活动场地利用墙壁、围栏等区域增加涂鸦区、声音探索区和科学探索区,另外,重新规划一块种植区供幼儿观察和测量,为幼儿的深度学习和探索提供条件。
为了满足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需要,让教师了解幼儿进入公共区域的游戏情况,我们设计并制作了入区卡。卡片上包含区域角色和幼儿信息两部分内容,前者供幼儿选择,后者方便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分析其行为。入区卡使用胸卡式设计,利用磁铁设计名牌,既安全又便捷。每天早上入园后,幼儿在大厅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区域,贴牌后进行游戏,避免了幼儿游戏前分配到不喜欢的角色而产生消极情绪。
在大班建构游戏中,我们尝试将游戏与主题相结合。主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自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了解和对幼儿需求的把握;也可以由幼儿提出,来自他们的兴趣、生活、偶发事件等;主题更多的则是师幼通过交流来确定,这些主题与幼儿生活直接关联,具体、形象又直观。在主题建构游戏中,我们通过上述的“四步曲”模式,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来的公共角色游戏区存在材料的高控现象,我们取下玩具柜上的游戏材料装箱子,贴上标签开设游戏超市、材料超市,通过提供的游戏箱,创设多个角色游戏,一个游戏箱代表一种角色游戏内容。游戏箱内放置幼儿所需的玩具材料,游戏时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摆放游戏材料,自由结伴,单独或合作规划游戏空间,布置环境,开展活动。
我们相信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将时间、空间、环境及生活的自主权还给幼儿,实行弹性作息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我们将一日作息分成几大板块:游戏板块、集体活动板块、生活板块。板块式时间安排给予了教师和幼儿自由调整活动时间的可能,不仅让时间变得有弹性,也让活动内容变得有弹性。这个时间段我们可以通过绘制一日生活流程图和事情安排表,既让幼儿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计划,又能尝试自我服务与管理。
我们对同一游戏板块进行园级分流:部分班级在户外,部分班级在室内,充分利用每一处空间,避免拥挤。室内游戏也进行班级分组,一半幼儿在班级区域游戏,另一半幼儿在公共区域游戏,这样教师能更好地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活动状况。
公共区域安排表上的时间是班级归属日,即这一天时间某个区域都属于某个班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意愿安排上午和下午的游戏时间,并能满足幼儿深度学习的需要。
各板块之间可以进行调整,但需要提前预约报备,避免出现过于放任幼儿的现象。
我们珍视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将“幼儿生活由成人包办”的传统组织形式变为“幼儿生活由自己动手、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例如,大班幼儿尝试自主签到,幼儿用我们提供的数字钟、指针钟查看时间,一周结束后会对自己本周的出勤情况做一个汇总,再以小组为单位开一个自我总结会,从而慢慢养成按时入园的好习惯。我们还可以将自主签到和点名合二为一。每天早上幼儿自己用夹子签到,在集体活动时间,由值日生发布小组的出勤情况。发布前,值日生要观察哪位幼儿没有来,先向老师了解他没来的原因。假如家长没请假,老师也不知道,值日生会打电话联系缺席小朋友的家长,了解缺勤原因,培养幼儿学会关心身边的同伴、大胆与人交流的好习惯。我们还进行了“自主进餐”方面的研讨,整理出“自主进餐”的流程与方法。自主餐点时间和午餐时间是幼儿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幼儿自己打菜饭,自己决定吃多少、和谁一起吃、在哪里吃,一边听着舒缓的音乐,一边和好朋友边吃边聊,享受惬意的时光。
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在活动中相互合作、深度学习、积极创造的需要,我们对原有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了反思和调整,采取更加适宜的入区方式,保证每位幼儿自主游戏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先后尝试了按表入区、预约入区两种方式。
每个班级按照安排表在同一时间段进入活动区游戏,优点是教师和幼儿逐步养成定期到区域开展活动的习惯,并且教师要有效地观察幼儿,为幼儿提供指导。
整班。各班教师根据安排表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全体幼儿进入公共区游戏。整班建构能够保证保教人员都参加,这样既能保证幼儿的安全,还能便于管理。缺点是由于幼儿多,活动空间密度大,游戏开展会受到场地的限制。
混龄。我们通过“大”“小”融合,让“小”向“大”学习,让“大”教“小”,让“大”“小”在合作搭建中相互学习。混龄尝试了两种方式,即常规混龄和固定混龄。常规混龄,即全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建构区,混龄开展游戏。因为常规混龄每次进区都是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教师的组织、指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常常处理各种常规问题,导致参与活动的幼儿不能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又进行了固定混龄班级的尝试。
混班。每周两天进行混班建构,同年级组部分幼儿通过自主选择进入公共区。混班的优点是入区的幼儿是同年龄段的,教师对这些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现状、培养目标有大致的了解,能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指导。
幼儿共同商量,提前一天在预约板上贴上本班标志,预约第二天要进入公共区。预约成功后,一天时间都由这个班自由支配,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选择进行分组,分别安排上午或下午入区,实行弹性作息制。
研究至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儿童观、教育观的改变,他们敢于放手也乐于放手,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幼儿,追随他们发展的脚步,努力让每一个幼儿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