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文 吴 健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角色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开展角色游戏,拓展角色游戏的内容。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行为大多停留在对角色的简单分配和对一些材料的机械操作上。幼儿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深刻理解角色的含义,并且活动多由教师进行预设,幼儿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因此,幼儿的游戏行为只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推动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游戏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的行为。现在很多角色游戏都给幼儿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成品材料,本意是想让幼儿身临其境,实际上却限制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使幼儿的游戏范围被材料所限制,也限制了幼儿与其他区域进行互动的能力发展。
教师的指导缺乏启发性。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习惯于高控幼儿的游戏行为,如直接告知幼儿每个社会角色应做的事情,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也是进行笼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及启发性。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缺乏自主探究意识。
◎游戏的材料多是成品材料,缺少让幼儿进行创新的空间。
◎教师对幼儿的需求了解不够深入。
教育是为了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教师应追随幼儿的成长规律开展教育。在幼儿的角色游戏中,要做到顺应幼儿的想法,利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不断思考创新,将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与角色游戏进行有机融合。
在角色游戏的准备期,我们需要放手,让幼儿成为角色游戏的主人,如让幼儿列举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游戏主题。根据幼儿提出的建议,让他们通过前期调查来确定最终的游戏主题。而教师要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他们总结游戏经验,从而为游戏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的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幼儿自主探究意识的发展。因此,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动手制作游戏材料。例如,“服装店”缺少各式服装,教师便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动手制作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可以和同伴讨论服装店需要哪些类型的服装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再根据讨论结果自行设计各种漂亮的服装款式和美丽的装饰品。因为服装不仅贴近幼儿的生活,还能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画、折、剪、贴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同时,幼儿通过动手实践,能够看到自己的创作成果,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对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如何才能发挥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有较为持久的兴趣参与活动呢?为此,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投放大量的半成品材料,如将原本要制作成成品玩具的纸、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竹棍、各种小画图、橡皮泥等材料投放在活动室内,鼓励幼儿根据游戏中的实际需要动手制作游戏材料。若幼儿在制作半成品材料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及时介入,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幼儿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半成品材料的使用价值。
幼儿的角色游戏离不开教师及时、恰到好处的引导,教师具有启发性的引导能够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
在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中,游戏意味着教育的要求与幼儿的意愿是紧密相连的。在角色游戏中,应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应让“主体”成为表演的工具,“主导”变成“主宰”,教师想好主题,定好情节,幼儿只能按规定去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控制得太多,幼儿很难有发挥的余地。当幼儿自发开展有主题、有情节、有趣味性的游戏时,教师不妨“静观其变”,不要任意打断或介入,让幼儿的游戏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当幼儿需要帮助时再给予启发性的指导,促进幼儿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2.教师的参与
教师可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如去“娃娃家”做“妈妈”,此时,教师要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要以角色的动作和语言,给没能很快融入角色游戏的幼儿提供模仿的机会。如“娃娃家”中的“妈妈”在抱“宝宝”时,总是倒着抱,此时,教师要以“医生”的口吻提醒幼儿:“这位‘宝宝’的‘妈妈’,我是一位医生,我教你一个小窍门好吗?宝宝是不能倒着抱的,这样容易使宝宝将刚吃到肚子里的东西吐出来。”于是,“妈妈”调整了一下抱“宝宝”的姿势,从那之后,“妈妈”都会注意抱“宝宝”的方法是否正确了。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提醒幼儿,会让幼儿感到亲切,并很乐意地接受。
3.进行合理的指导
角色游戏的指导方式可分为外指导和内指导两种。外指导是指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幼儿的具体游戏行为进行现场直接指导。它容易产生以成人的意志代替幼儿意愿的现象,抑制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外指导一般用于游戏开始和结束时、游戏中出现危险时、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不良的行为问题时和游戏中幼儿向教师求助时。如在“小超市”游戏中,当“小超市”里的饮料被“顾客”买完时,教师就扮演“废品收购员”,将“顾客”手里的饮料罐收回,再进行加工制作成“小超市”里所需要的饮料,“小超市”的生意又变得兴隆起来,这就是内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对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可以以内指导的形式,设置疑难情景,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克服困难。教师在游戏中以角色身份提出问题,能使幼儿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如教师故意以“顾客”的身份到“菜场”里买缺货的“海带”,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寻找合适的材料(如布条或纸条)来替代或制作“海带”。
4.提高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游戏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应急于处理,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幼儿,而是应该引导他们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游戏中,幼儿有时会出现争抢角色的现象,除了启发他们相互谦让并协调解决外,还应引导他们观察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怎样分配角色及如何协调主次关系的。若游戏中发生矛盾,教师要了解清楚其内在原因,以便更好地解决矛盾。
5.积极评价,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往往会影响幼儿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因此,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尽量做到科学、客观、合理,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恰当的评价,能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例如,在一次“娃娃家”的游戏中,一名幼儿把“娃娃家”的床和桌子搬来搬去,导致整个“娃娃家”都乱七八糟,教师耐心地问他原因,幼儿说因为觉得卧室活动空间不够大,想通过移动家具扩展一下活动空间。此时,教师应积极回应,了解幼儿的真正想法,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幼儿的天性是游戏,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角色游戏要想得到发展,应以幼儿的意愿为主,创设满足幼儿自主游戏所需要的环境,提供幼儿自主探究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并根据幼儿游戏的发展给予适时的指导,从而提高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角色游戏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