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幼儿心智成长状态下的“玩美”活动策略

时间:2024-05-07

文 施玉美

“玩”是玩耍的玩,“美”是美丽的美。“玩美”也就是在玩的情境架设中追求美的形态,边玩边美、玩中求美、由玩而美。那么“ 玩美”的活动策略,到底“玩”什么?又怎么“玩”呢?

一、从生活到课堂,保持幼儿“玩”的热情

幼儿经常对生活中的对象表现出自发的热情,但往往是浅层的短时兴趣,只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阶段,并且具有不稳定性。这时,教师就是充满激情的“导演”,导演着从生活到课堂的每一场戏剧,“演员”也在生动、有故事的“剧情”中逐渐丰富着他们自己的经验,开启着他们自己的内在觉察力。那么如何与生活对话,激发与保持幼儿 “玩”的热情呢?

丝巾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配饰,在幼儿的巧手改造下,它们成了“头巾”“裙子”“腰带”“披风”。如何保持幼儿“玩”的热情,通过魔法丝巾来挖掘幼儿更多的创意思维呢?

(一)秀一秀,展示丝巾的各种装饰

活动通过“秀一秀” 导入,通过展示丝巾的各种装饰激起“时尚小达人”参与热情的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爱显摆”的心理。众所周知,适度的显摆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多快乐。

(二)玩一玩,探索丝巾的多种玩法

幼儿借用一物多玩的游戏经验,主动探索着新的领域。瞧!丝巾团一团,变成绣球抛一抛。看!展开丝巾,拉住相邻两个角,快速向前跑,放风筝啦!呦,这边两个小家伙合作炒黄豆,那边三个小朋友在玩拔萝卜!“谁来抓尾巴呀?”多多一声吆喝,伙伴们一下子全长出了“尾巴”,大家你追我赶,一边小心护住自己的,一边努力去抓别人的。

(三)变一变,想象丝巾的创意造型

“魔力丝巾变!”游戏化的情景又一次激发了幼儿的参与热情。魔法丝巾真能把小动物们喊出来吗?好奇与期待在幼儿心中蔓延。教师随意抛出的丝巾,在地面上呈现出的形状像什么呢?多角度的“借形想象”由此展开了,随意地抛落,让“形”随机多变,也多维度地刺激着幼儿的感官。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他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抛甩丝巾,多角度地观察形状,惊喜地发现动物造型。“怎样才能让你的动物更生动、更形象呢?”教师的范例欣赏就是幼儿攀高的“阶梯”,适时的材料介入,能拓展幼儿的视野,更能拓宽幼儿的思维。幼儿借丝巾落下后的形状,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将其想象成各种动物,并利用自然辅助物“一物多用”“以物代物”,创意表现动物的个性特征,将“借形想象”发挥到了极致。

(四)赏一赏,体验素材的“玩美”乐趣

我们应鼓励幼儿在作品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画面表达来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心智成长。因此,在幼儿自我点评作品时,我们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与机会,让其结合自己的画面和心中的感受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表达,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有感而发、由心表达,使其在“玩美”活动中观察力、记忆力、创造性思维等得到发展。

当然,除了“丝巾”,生活中还有很多幼儿“爱玩”的材料,这些材料都可以成为课堂表现的素材,教师只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为幼儿创造“玩”的机会,让他们保持“玩”的激情,他们就能在“玩耍”的过程中迸发强烈的探索求知欲和创作表现欲,也就能达到活跃大脑思维、发展感官、增长知识、丰富想象的目的。

二、从平面到立体,培养幼儿“灵”的思维

幼儿美术教学的根本核心是综合考虑幼儿思维成长的需要,将生活化的艺术课程主题式地教学呈现,从平面到立体,从点思维到面思维,锻炼幼儿灵性的系统性思维,直击幼儿的内心并诱之发声。那么,如何借助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联的事物进行学科融合,在完成其能力提升的同时,培养幼儿系统性的“灵”思维呢?

扑克牌家喻户晓,也常常是大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工具。很多人不知道,扑克牌也是促进幼儿心智成长的有力工具。

(一)智力游戏

钓鱼游戏比较适合小班或者刚接触扑克牌的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逐步认识牌面的数字和花色,在众多排成一列的纸牌中,能马上观察并发现与自己的牌点数相同的牌,使幼儿敏锐的观察力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培养。

还有适合中、大班幼儿的游戏抽“乌龟”、比大小,抽“乌龟”游戏可以让幼儿熟练掌握数字的配对,比大小游戏则能让幼儿熟练比较10以内数字的大小,还有可以帮助幼儿巩固10以内加减的“吃”牌游戏,游戏者事前协商决定玩加法还是减法,谁先算对两张牌相加或相减后的得数,谁就“吃掉”对方。开始时成人可以让幼儿适当放慢节奏玩,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待幼儿比较熟练后,就可以提高速度、增加难度。

(二)平面写生

除了玩益智游戏,扑克牌还能怎么玩呢?幼儿从熟悉的游戏中发现扑克牌中J、Q、K的脸谱都是不同的,每张脸谱都分别代表了历史上很重要的人物。这些发现让我们将游戏材料延伸成了写生题材(如红星J是查尔斯七世的侍从拉海亚),小画家们各自的表现形式都新颖独特,有的从人物头部开始画,有的从中间部分的身体入手,画面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强烈,基本都能画出人物的整体比例,较好地表现出纸牌的结构,在抓住中心对称图案特点的同时又略有变化。

(三)立体造型

扑克牌作为美术材料,除了平面写生,还能发展幼儿的空间建构能力。怎样让扑克牌可以像积木那样用于立体造型呢?

插片游戏是幼儿园非常常见的桌面建构游戏材料,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将一片片插片按照卡口插接起来搭建不同的造型。那么,扑克牌能剪出插接口吗?幼儿们慢慢尝试着,给废旧不全的扑克牌剪出一个个小小的卡口,大大增强了搭建的稳定性。他们还发现,有时扑克牌的插接口太大,或者宽度超过扑克牌的纸张厚度,稳定性就会大大降低。但很多幼儿的手部小肌肉的控制力还不够,需要成人协助才能完成插接口的设计和制作。富有挑战的立体建构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思绪,他们多维度地“开发”和“利用”了扑克牌。在合理运用架空与平铺、连接与围合等造型技能后,用艺术的形式诠释了热情的延续与思维的深度。

将一个材料多维度地整合并拓展出去,既可以将材料的教育功能发挥到极致,形成教师自己的主题游戏课程与品牌产品,也能培养幼儿系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逻辑与灵性,让幼儿在多结构的美术游戏中“玩美”地自由生长。

三、从故事到绘画,激发幼儿“美”的表达

幼儿对轻松、幽默的绘本故事课程有着属于他们自己年龄特点的兴趣内驱力与认知表达方式。我们要做的是找出故事中有趣味的点并加以细化,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让幼儿把心中的画面和感受表达出来,让生活的审美更加丰富而深入人心。当感受打开时,“美”的表达即可从内心生发。

《蚂蚁和西瓜》是一本极富趣味性的图画书。一群小蚂蚁、一块大西瓜,画面色彩对比强烈,故事简单而有趣。绘本中漫画似的夸张、简单的线条,由始至终都散发出轻松、幽默的味道。那么,如何挖掘故事中的教育因素开展艺术领域的相关活动呢?

(一)大胆猜想,随意撕贴

大班的幼儿好奇心强,观察力、想象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活动一开始,可以借由“一粒西瓜籽”的猜想活动直接导入。由西瓜的局部特征逐渐扩大到完整的图片,幼儿喜欢这种验证式的猜测活动。在获得成功喜悦的同时,让幼儿用红纸直接撕出喜欢的西瓜形状,让幼儿懂得原来生活中吃西瓜的经历也可以用美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就这样,画面的布局在摆摆、放放、贴贴中轻松解决。在撕贴基础上的个性添画,让画面更具特色,大块的红色加上些许细条纹的深浅绿色,再点缀上点点黑色,在白色的画纸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作业形式让幼儿欣喜,也为后面的进一步探索埋下伏笔。

(二)深入刻画,表现动态

还是刚才的同一粒西瓜籽,现在又会是什么呢?创意思维的火花在此点燃。西瓜籽还能变出小蚂蚁,怎么变的呢?

带着疑问,在同伴尝试的基础上,幼儿很快了解了蚂蚁的结构以及动态变化的关键。三粒西瓜籽变出小蚂蚁头胸腹,扭扭身体弯弯腰,伸伸手臂抬抬腿,摆一摆画一画,活泼可爱的小蚂蚁就出来了。

“如果你是一只小蚂蚁,发现了这么大一块诱人的西瓜,你会怎么办?”通过欣赏绘本中的关键画面,感受画面色彩简约、趣味生动之美,加强巩固了蚂蚁“三粒西瓜子”的身体结构以及排列不同引起的动作变化,进一步掌握了蚂蚁的动态,最重要的是帮助幼儿打开了创作思路。

“但西瓜实在太大太高,你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吗?”“够不着怎么办?”

幼儿充满灵性的想象思维在幽默的故事情节中被打开,他们想出了使用直升机、绳子爬、叠罗汉、跳跳床……

(三)自由想象,个性添画

小蚂蚁和大西瓜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小蚂蚁是怎样与同伴合作的呢?

幼儿们迫不及待地绘画着自己的故事。“西瓜太大了,画一把超级大刀把西瓜切开来。”“西瓜太高了,架个梯子爬上去,还可以画个蹦跳床弹上去。”“开架直升机去运西瓜,挂个云梯运上来。”……幼儿们身处愉悦的作画氛围中,迸发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想法。

“蚂蚁和西瓜之间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由绘画活动再回归到故事本身,给幼儿更多的遐想空间,而后激起他们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当幼儿沉浸于简单、快乐的故事情节中时,也会同时被蚂蚁们勤劳、乐观、聪明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所感染。再如绘本末尾,西瓜皮被蚂蚁们当成了滑滑梯,那聪明的小蚂蚁又会把不同形状的西瓜皮变成什么呢?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们要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研发丰富多彩的主题式课程游戏,通过美的情境和美的形态,保持幼儿“玩”的热情,培养幼儿“灵”的思维,激发幼儿“美”的表达,给幼儿创造充满童趣、童真、童乐的完美童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