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在集体教学中聚焦核心经验的探究

时间:2024-05-07

文 孙菊英

一、常见的问题

教学是否聚集儿童领域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将直接影响幼儿有效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一)关于“核心经验”的把握

顾名思义,集体教学的功能有助于集体分享与提升的活动,即整理归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提升他们原来的经验,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从而认识新的事物。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我们只需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去获得经验就可以了。因此,类似于在平时个别化教育或生活中即可习得经验的“认识颜色”“找不同”等内容则不适合用作集体教学。

如何提炼核心经验呢?思考素材可以提炼角度、领域属性及经验,即对依据幼儿年龄的适宜性经验进行提升。

定位核心经验需要思考以下问题:本次集体教学能够提升幼儿哪些经验?拓展哪些知识?有哪些指向相关?其核心价值是什么?如何根据这个核心价值来设计活动?

(二)活动组织中的问题

问题的孤立性,即前后问题之间没有关联性,在教学活动中常出现一问一答式的状况。比如阅读《大卫,不可以》时,你喜欢故事里的大卫吗?你犯过和大卫一样的错误吗?你想怎样帮助大卫改正错误?整个活动都是这样在一问一答中度过的。

关注的单一性,即对其他关乎幼儿兴趣点的问题熟视无睹或进行制止。

回应的单调性,即课堂组织回应往往形式单调。“你真聪明”“你真棒”或“回答错误”之类的判断性评价语较多。这样的评价往往非常单调、统一,也容易使幼儿的答案千篇一律。

二、聚焦核心经验,让学习支架可触摸

(一)分析素材

从“核心经验”的视角去看待素材,挖掘其能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点,并确定其最能提升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某一核心经验。

1.素材特质的分析

每一个素材都具备有别于其他绘本之处,要先找到这个“有别”进而找到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切入点。例如,《谁咬了我的大饼》有时间、人物、矛盾冲突、事件过程等非常完整的情节。而《我们身体里的洞》则是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断探秘身体里到底有哪些“洞”?这些洞有什么用?从“洞”的用处着眼,就可以看到图像与图像之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

2.素材价值分析

例如,《我们身体里的洞》中起初出现的是两个黑黑的洞,到底是“火车洞”还是“鼻孔”呢?在后续阅读中,我们发现这本书的引题部分其实是一个链接点,这里呈现的独特性和想象空间更值得幼儿去感受和理解。

3.素材删减取舍

针对一些作品中有趣但信息量很大的素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一定的新经验传递给幼儿呢?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删减取舍和改编。例如,考虑到《我们身体上的洞》篇幅较大,包含的信息量过大,就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图片进行了删除。

(二)巧设支架

有了前面对素材的解析,我们回到教学现场来看核心经验的定位和实际活动呈现的指向和样态是否一致,以此判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下面以《我们身体里的洞》阅读教学为例。

1.变抽象为具象,从具象到概括

对一个黑色圈的抽象图进行想象→加入音频→发现下水道→理解洞是可以“进”的;接着对两个黑色圆图进行想象→加入音频→发现高速公路出入口→理解洞是“互通”的;最后对许多不同大小的圆图进行想象→发现莲蓬头→理解洞是可以“出”的。将前面抽象的东西理解成具体的事物,再从这些具体的事物中概括出洞的三个特点:可进出、能互通。

2. “肢体体验”方式

尝试选择了“肢体体验”的方式,也结合了“人体结构图”等,来引导幼儿自己看、相互看、放大看和感受“身体里的洞”,正好赋予了幼儿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提升总结”这样的认知过程。

3. “情景游戏”方式

在音乐《洗澡》中,从头部开始感知、触摸身体上的洞,以情景游戏的方式架构起抽象的洞与身体中各器官的“洞”之间的桥梁。

4. “借助视频”方式

当幼儿对自己的特殊洞(肚脐)产生疑问和兴趣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视频,更直观、更便捷地让幼儿了解这个特殊“洞”。

(三)智慧回应

好的设计离不开教师现场积极智慧的回应。智慧回应既要体现教师对幼儿的接纳,又要体现出教师语言的推进作用。因此,智慧回应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善用“质疑” 的回应

质疑的回应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根据教师现场的活动来回应。常见的有:

1.诊断式“质疑”

如在阅读《我们身体里的洞》时,幼儿发现“眼睛”也是身体里的“洞”。教师问:“那么‘眼睛’是不是洞呢?”这样的质疑来自对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的掌握,教师可以立即判断出他是否已经掌握了前面的经验,以便及时地调整策略。

2.推进式“质疑”

在《谁咬了我的大饼》阅读活动第一个猜测环节,当对“匹配牙印”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的回应不是“到底对不对呢”而是“这到底是谁咬的呢”。质疑的回应方式可以推动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而抛球的回应则能推动同伴间的相互倾听。

3.概括型“质疑”

有时候幼儿的发言会非常冗长、破碎而无重点。概括型质疑可以帮助教师为幼儿梳理凌乱的回答,使之成为较有意义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幼儿提炼和概括能力的发展。如在《身体里的洞》阅读活动中,幼儿讨论:“这是高速公路的汽车洞。”教师问:“洞中有什么东西进去?又有什么东西出来?”幼儿说:“我看到这边的汽车开进去,那边有汽车开过来!”教师说:“哦,洞是通的!”

4.引发式“质疑”

在阅读《一根羽毛也不能动》时,在狐狸抓起天鹅的一瞬间,幼儿大喊:“鸭子,快逃吧!不然你就死了!命比比赛要紧!”教师说:“这个小朋友说得有道理,命比比赛要紧!鸭子快逃吧!你们认同他的观点吗?”这样既聚焦了全班幼儿的思维,同时,也向其他幼儿传递了关键信息并引发了后续讨论。

(二)活用“年龄”的回应

对不同的年龄段的幼儿因其年龄特点的差异,选择的回应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应了然于心,并根据其特点,灵活运用。

对于小班幼儿,应促使他们愿意说、想表达。因此,教师的回应以鼓励、示范为主。如在阅读《谁咬了我的大饼》时,教师拿大饼边给幼儿闻边提问:“大饼闻上去怎么样?”一名幼儿说:“我闻不出来!”另一名幼儿说:“我闻到了,香香的!”此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你的鼻子好灵呀!这么远都被你闻到香味了!”其他幼儿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我闻到了牛奶味。”“我闻到鸡蛋味。”……

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会逐渐增加质疑、追问等方式,推动幼儿的思维和表达;同时还会将问题抛给其他幼儿,让幼儿互相表达、强调和论证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在肯定对方的想法的同时,也鼓励其他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推动更多幼儿进行思考。例如,在参观完小学后,大家开始讨论:幼儿园和小学哪里不一样?教师具体提问:“你们说说看,小学的哥哥姐姐用的桌子和我们用的桌子哪里不一样?”“哥哥姐姐的桌子都很整齐,而且是放在教室中间的,我们的桌子都放在区域角的。而且桌子里面也可以放书包、书、铅笔等学习用品。”教师进行概括性回应:“你的意思是,第一,小学生的桌子是一排一排的,而且摆放整齐;第二,他们的桌子有个小肚子可以放好多东西,这个叫‘抽屉’。你想说的是不是这些?” (教师帮助幼儿理顺并进行概括)

(三)巧用“优质”的回应

何为优质回应?我们认为教师在回应幼儿时不只是盯着教学活动中的知识内容,而是更多地将关注幼儿的学习结果和过程作为优先回应的话题。

学习结果:如在阅读《我们身体里的洞》时,教师指着嘴:“这个大洞里可以装什么?(突出有趣,用手势做,教师不说)每个洞都有哪里不一样?这个洞通向哪里了?”(说明洞的通)教师用肢体回应:“看来这底下还有两个洞,谁来贴一下。”在回应肚脐是不是“洞”时,教师说:“看一下自己的肚脐,有什么不一样?”教师不做判断,最后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解读肚脐眼是不是洞。

学习过程:在《谁咬了我大饼》的讨论中,在幼儿谈到“小猪的饼都要被别的小动物们咬光了”时,教师是这样回应的:“是呀,小猪也是这样想的!”感同身受式的回应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认同。在阅读《我们身体里的洞》 解读两个黑色圆形时,教师问:“这里为什么要有两个洞呢?”幼儿答:“那是宇宙黑洞!”教师给予鼓励的回应:“真棒!你居然可以想到那么远的东西。”

无论是素材选择、设计还是回应,都始终秉承着“回到幼儿的学习中去”的理念。同时要做到“深入浅出”,教师既要能理性地深入思考和设计,又要用儿童的语言和学习方式让幼儿有效地学,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和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