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孩子在科学探究中快乐成长

时间:2024-05-07

文 陈声萍

让孩子在科学探究中快乐成长

文 陈声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幼儿 科学探究 体验快乐

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究求知的欲望。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摆弄、探究、发现、了解周围事物,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近年来。探究式科学教育不仅是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在探究式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一、结合自然现象与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孩子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科学兴趣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幼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问这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一年为什么有四季?”“天空中为什么有白云、太阳?”“为什么下雨会打雷?”……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的宽松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的习惯。如:在春天,我带孩子们到野外春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春宝宝”,感受一下春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春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柳树发芽了,有的说美丽的桃花开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此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时间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孩子们欢呼雀跃,脸上充满着喜悦之情。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探究科学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养成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氛围,鼓励幼儿的探究行为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熏陶影响的作用,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儿对他们所生活的环境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于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挂图,配备一些万花筒、摇筒、响筒、颜料、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置身于观察探究的环境中。在认识磁铁时,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等。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等,还可以饲养一些田螺、蝌蚪、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我们幼儿园的种植园地中,教师为幼儿提供许多相关的材料,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把种子种在泥土里、观察种子,来了解种子的成长过程。(种子怎样从泥土里出来的、需要几天时间、是否需要每天给种子浇水等)让幼儿感受种子的成长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予积极的鼓励。在科学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玩一玩,试一试”“你真棒”“你能行”等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孩子们探究更为主动。

三、提供丰富的材料与机会,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育领域中,对于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正是材料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活动,幼儿也正是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科学活动中,我们要精心选择材料,材料要便于幼儿操作使用。如在活动“物体怎样能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积木、铁块、皮球、羽毛、纸盒等,然后让孩子们想办法让这些东西动起来,有的幼儿拍起了皮球,有的幼儿吹起了羽毛,有的幼儿搬起了铁块,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从中发现了很多使物体移动的方法。正是这些平时孩子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引发了这一系列探究的活动,激发了他们积极探究的兴趣。另外,我又提供了一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用品,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究了解到哈哈镜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不同的材料都起到了它不同的教育作用,每一种材料都引发出孩子探究的欲望和不同的探究行为,并且层层深入,达到了不同的教育目标。

平时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一些材料让幼儿探究,完成一些不需要在集体活动就可完成的教育目标。如“有趣的泡泡”活动,在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这一原理前,我们就可在科学区先投放一些吹泡泡的材料,一方面激发孩子对吹泡泡的兴趣,另一方面能更快地了解泡泡的一些特性,如何产生泡泡、泡泡是圆的、泡泡在阳光下会发出五彩色等等;又如在科学区提供磁铁和其他不同的材料,孩子就会在操作中探究出一些磁铁的不同层次的秘密,如:磁铁有隔物吸物的原理等。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自由选择材料,在对不同材料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幼儿还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究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探究的能力。

四、组织细致深入的操作,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细致深入的操作探究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随时关注幼儿的活动,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由于幼儿年龄小,他们有时虽然发现了问题但因为能力有限,无法独立解决而放弃了探究,这时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启发和耐心的引导,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活动“寻找声音”,我让孩子们通过敲敲打打,寻找声音的来源,帮助孩子了解,敲击物体会产生声音。敲一敲,打一打,听听小鼓、铃铛、三脚架……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声辨位:闭上小眼睛,找一找声音从哪里发出来的……轻和响:摇一摇,听一听,原来放大豆子的瓶子声音响,豆子小的瓶子声音轻。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环节,不仅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孩子在探究中学会了许多的知识,知道了耳朵可以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可以辨别声音的大小。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孩子们真正进入到了“乐学”的境界,激发起探究欲望。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还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手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人体关节”中,我以“关节宝宝”这一亲切形象的词语来组织活动,通过让幼儿跑跑、跳跳、弯腰、转身等身体动作,让幼儿感知人体上的关节,并让幼儿在人体图上标出关节部位,提出了“是不是只有关节才会动?”“人体还有什么地方会动?”“这些地方的动与关节的动有什么不同?”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操作,发现除了关节会动,眼皮、心脏等地方也会动,但它们不像关节那样灵活,动的幅度那么大。幼儿在获取有关关节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探究的积极性。又如活动“神奇的万花筒”,通过观察万花筒,了解万花筒的简单构造,并学会拆、装万花筒的简单技能。我先请幼儿玩玩,看看万花筒外面是什么样的,里面是什么样的,然后提问:“万花筒为什么会这么好看呢?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于是孩子们两人一伙、三个一群地进行着研究,当拆开万花筒外壳时,发现有三片镜子和小花片,接着又发现了塑料盒。噢,原来如此!幼儿自己动手实践中发现了秘密,他们多自信呀。这样的活动,幼儿思路开阔,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不但获得了有关万花筒的知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究的主动性。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体验到探究成功的乐趣。

总之,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老师科学合理、精心地去安排,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用孩子的心思考,用孩子的眼睛观察,让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他们将会更加好奇地去发现和探究这个世界的奥秘。让我们的孩子在科学中探究,在探究中快乐,在快乐中成长吧!

(江苏省南京市葛塘街道长城幼儿园 )

[1]《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3]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